正月十六是什么节日正月十六有哪些习俗和禁忌?

  正月十六 农历正月十六夜,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日子。

  “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民谣不知在我们这里留传了多少年了。所以当有人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东西吃,还不需要做家务。我总觉得,大年初一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并不自由,因为大年初一有许多顾忌,尤其说话做事最不能随便。而正月十六才真正是我们孩子的天下,是大人们随心所欲玩的日子。

  1、扛笆斗、舞火把

  正月十六傍晚,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开始“扛笆斗”。所谓“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纱布袋子装一些生石灰,把它绑在秤杆的一端,人拿着秤杆的另一端,把纱布袋往地上丢,地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白斑。当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规定,总是先要从河边水码头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门口天井和房屋里面,当“扛笆斗结束后,房前屋后就到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为白斑越多,就预示着今年粮食收成愈好。

  正月十六舞火把,源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在我们农村,直到现在仍然每年都要上演。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每当正月十六的下午,就到集体的窑厂搬来一捆芦苇草,阿华从家里偷来几角钱到商店买来小鞭爆,于是我们几个人就认真地扎火把。当然,决不会忘记在火把中间要放上几只小爆炸。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就盼望着太阳快点落山了。

  当我们扛过笆斗以后,就立即开始舞火把了。那时,土地刚承包到户,我、阿华、康勇等几户的承包田刚好在一起,我们几个人就把火把点燃了,在承包田里纵横交错地奔跑。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火把映红了我们的脸,火把中的小爆炸让我们既害怕又兴奋,大人们站在田塍看着我们,脸上溢满笑容。

正月十六点灯的讲究?

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有叫做“送灯”民间风俗,这个习俗的意思就是人们要把代表后代的彩灯送到祖庙里,借此祈愿子孙后代的生活顺遂长安。

在那一天,由村里“灯主”领队,村民们排着长龙,敲锣打鼓,送灯队伍将“彩灯”送到每家灯主的祠堂,而主人则会燃放鞭炮欢迎。同时,村中还会举办醒狮贺灯、烟花贺灯、狮子采青等热闹活动。一片繁荣的景象,好不热闹。

正月十六都有什么风俗?

一般认为过完正月十五年就过完年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过完正月十六才是实在过完了年,阴历的正月十六是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起步。正月十六是习俗十分多的一天,我们经过走百灵、 跑百病、舞旗花、爬城头、送牛桩、嫁鼠女、逛庙会等习俗,求取新的一年的健康快乐和幸福生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月十六习俗和讲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月十六习俗和讲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正月十六点灯的讲究,正月十六习俗和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