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故宫博物院课文介绍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关于太和殿是怎么建成的传说?

大运河漂来的太和殿:木料和石料的采集运输

太和殿营建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在明代初建时所用木材是楠木,它有独特香味、不怕虫蚀、不怕糟朽、不易变形,是营造宫殿建筑的绝佳材料。楠木生长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山西等地的群山峻岭之中,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因此丢了性命,后世因此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而营建太和殿所需的楠木数量多、尺寸大,如何从各地运输至紫禁城,成为了一大难题。

周乾介绍,当工匠砍伐下木料运输到山沟后,就将木料编成木筏,等待雨季的山洪爆发时,再将木筏冲入京杭大运河,使之顺流漂行,沿路每隔一里地派官员值守,以免木料丢失。木料从不同的砍伐地点运送到北京通州漕运码头,再通过骡车运入紫禁城内,耗时大约两到三年,最久甚至达到四到五年。因此周乾称这是“大运河漂来的太和殿”。

除了木料的运输外,石料的运输也极为困难。太和殿所用石材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格巨大,其主要产地为北京房山大石窝村,距离紫禁城140里地。工匠一般在冬季运送石材,将石料放在用木头搭成的特质旱船上,沿途每隔一里打一口井,在路面上泼水成冰,拖拽旱船在冰面上滑行。石料运输动用了两万多名工匠和2000多头骡子,尽管如此,运输时间仍需接近一个月。

以柔克刚:太和殿的防震设计

从1420年至今,太和殿经历过五次火灾,却扛住了222次地震,包括三次八级以上的地震,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破坏。

2017年,英国雄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找到周乾拍摄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2017》,声称他们配合美国Discovery频道,正在探究全球各国文化遗产的抗震性能,例如罗马角斗场、巴黎圣母院,他们希望对太和殿的抗震性能进行实验,“他们说没有什么要求,就看它倒不倒。”当年10月,摄制组在北京工业大学进行实验。由于太和殿太大了(长64米,宽37.2米),如果要做成模型需要缩小40倍,立柱就只有20公分,连斗拱都看不见,因此实验人员选择以故宫南三所为模型、按照1:5的比例进行抗震试验。历史上已知最强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的9.5级大地震,那次实验将震级提高到了10.1级,相当于200万吨TNT炸药的威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故宫太和殿景点故事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故宫太和殿景点故事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六上故宫博物院课文介绍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景点故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