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撒灯的含义?
元宵节撒灯,是我内蒙古赤峰老家的传统习俗,从每年正月十四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正月十四撒灯称之为“人灯”,正月十五撒灯称之为“神灯”,正月十六撒灯称之为“鬼灯”。撒灯,就是将小米米糠炒熟,用煤油浸透了,把报纸之类的废纸裁成豆腐块大小的方块,捏一小撮浸了油的米糠放到纸中央,把四个纸角攒起来,用力一拧,再把这个纸团拿到煤油中蘸一下,一盏灯便做好了。
撒灯是流传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元宵节习俗,这天,家家户户往自家院子撒灯,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正月十五撒神灯,就是供奉各路神仙,烧香上供、沿街撒灯,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元宵节撒灯的规矩?
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专人组织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灯笼,做好点火的纸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举灯笼人排成两队,以锣鼓为前导,有人把纸包点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纸包燃烧时间较长,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灯,让人感到神秘惬意,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元宵节散灯的规矩?
撒灯
撒灯大多使用浸油的玉米芯、香蒲等植物作为原材料,将原材料点燃后分成若干小等份,从自家门口一撮撮摆放到街上,就完成了撒灯的过程。有民谚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里所谓的灯,除了送往祖坟的“送灯”之外,所指的应该就是撒灯的“灯”了。[1]
元宵节撒灯,是我内蒙古赤峰老家的传统习俗,从每年正月十四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正月十四撒灯称之为“人灯”,正月十五撒灯称之为“神灯”,正月十六撒灯称之为“鬼灯”。
撒灯,就是将小米米糠炒熟,用煤油浸透了,把报纸之类的废纸裁成豆腐块大小的方块,捏一小撮浸了油的米糠放到纸中央,把四个纸角攒起来,用力一拧,再把这个纸团拿到煤油中蘸一下,一盏灯便做好了。当然,为了方便,人们也用浸过煤油的玉米芯、松果等材料做灯。成千上万盏这样的小灯用筐抬着,在院里院外吃元宵
吃元宵,是中国古老的一个传统节日习俗,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多在元宵节吃,也有当点心吃,一般有多种馅料,其中黑芝麻馅的最为常见,元宵除了一般种类的,还有酒酿小圆子等种类。
送灯
送灯,又称送花灯,中国传统民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河南信阳一些地区在元宵节送灯给逝去的先人,以表达哀思和祝愿,是当地祭祀先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为什么正月十六要散灯花?
正月十六撒灯花,是彰武农村欢度春节的民间习俗之一,是乡亲们继除夕夜之后的又一个“狂欢夜”。在我童年的时候,曾经亲历过两次撒灯花,后因“文革”开始,撒灯花被当做“封建迷信”活动而禁止了。
当一轮圆月升起在天空,大地上洒满一片银辉,各家各户屋檐下的红灯笼已经亮起的时候,从生产队的大院里敲锣打鼓地涌出一队人马。前边是四个虎背熊腰,头裹白羊肚手巾,一袭黑棉袄黑棉裤,腰扎红腰带的年轻小伙子。这四个人像抬花轿似地抬着一口大号铁锅,锅里面盛放着用煤油浸泡的棉花籽和锯末子。旁边有一位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是此行的领队,和四个小伙子一样的打扮,他左手举着火把,右手拎着一把长柄铁铲。火把指向哪里,队伍就向哪个方向行进。最后边是敲锣打鼓吹喇叭的乐队和一群跟着看热闹起哄的村民们。
这队人马就是撒灯花的人们。他们每经过一个路口,由领队用铁铲从锅里铲出一铲子棉花籽撒在路口,然后用火把点燃。在村里每一户人家的大门口,也要撒灯花,只是不管到了谁家,这家的主人都要往锅里倒一盏灯油。那时村里还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是点煤油灯照明,所以家家都有煤油。当领队往地上撒灯花的时候,锣鼓震天,唢呐悦耳,看热闹的人群欢声如潮,场面非常火爆。
撒灯花的队伍沿街走了一遍,再顺原路返回,给将要熄灭的灯花添料,这时已经有大半夜了。茫茫夜色中,满山村里灯花朵朵,火光熊熊,仿佛整个山村由火龙缠绕,把夜幕笼罩下的村庄照得通明,宛如白昼。尤其是每一朵灯花旁,都围拢着几个人在蹦跳,他们一边看护灯花避免失火,一边欢呼雀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月十五撒花灯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月十五撒花灯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