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风俗禹州风俗有哪些?

禹州风俗多了,如过春节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吃饺子,正月十五舞狮子龙动,吃元宵,放烟花,二月二吃炒豆,清明节祭祖,五月端午节吃粽子,太多了,不说了。还是让别人说点吧。

河南禹州闰月风俗?

禹州闰月风俗:

送父母闰月鞋。"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1000岁."在禹州当地的一些民俗中,每逢闰年、闰月,子女都要给父母买一双鞋子,以报答养育之恩,祈求父母健康平安。有些地区是闰月年,出嫁的女儿要给母亲买鞋。

二是回娘家吃闰月饭。“闰月饭”又叫“六亲饭”。禹州遇到闰月时,娘家都会邀请出嫁的女儿回家。

河南生孩子报喜规矩?

添人进口,被视作喜事,要向亲友报喜。凡生第一胎,皆先向婴儿外祖母家“报喜”。

第二胎如生异性,也要报喜。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谓“小喜”。如闻“大喜”,亲友邻居皆交口称“好”;“小喜”者则称“也好”。

生子报喜,讲究人家要写一“报喜帖”置于一小红木匣中。报喜时所带礼品一般多为油制品、面食,如麻糖、油条、油饼、糕点以及红糖、鸡蛋等,以原粮为礼者多用绿豆、小米。

有的还配上一坛酒、一只鸡、一只绵羊或书本、花朵、鞭炮之类。报喜要有男女标记。报喜时,婴儿外祖母家一看见标记,便知报男报女。

三门峡市一带报“大喜”拿油条、麻糖或鞭炮;报“小喜”拿油饼、花朵。沁阳一带“大喜”拿烧饼,“小喜”则拿麻糖,当地因此将女孩戏称“麻糖”。拮据之家,也有以喜饼厚薄分男女,厚饼为男,簿饼为女。渑池人报喜以绿豆、小米分男女。

虞城人则用糕点、红糖分男女。

商丘人以一封果子(糕点)为女,两封果子为男。安阳人爱用染红了的鸡蛋,如为男孩,则将红鸡蛋上用墨或锅灰作色点一点,女则不点;也有不点点者,干脆以双数报男,单数报女。

豫南商城人报男时在礼物上放本书,报女时则放一朵花。

驻马店一带用一只活公鸡作“大喜”的标记,母鸡则为“小喜”的标记。修武人报喜麻糖中间有棱者为“大喜”,无棱者为“小喜”。携礼报喜时,多提篮、提筐或背“钱褡儿”,也有抬以“食盒”者。

届时将区别男女的标记置于篮上、筐上或食盒上。未用标记者,报喜人要用左右以示男女,左肩抬、左臂扰、左手提才为男,反之为女。

河南方氏发源地?

方姓祖根在禹州:禹州方山为方氏寻根溯源、祭奠始祖的“方氏圣山”。

方姓堂号:正学堂,郡望:河南(洛阳)。方姓的来历,我国最早的姓氏书籍、战国史官编撰的《世本》和东汉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姓氏篇》,都说是“方雷氏之后”。方雷又称雷、雷公。《辞源》称:“雷公,传为黄帝之臣,善医,司雷之神。”《古代帝王图鉴》载:“炎帝榆罔孙方雷氏,佐黄帝有功,封方山。”《春秋命历序》说,炎帝约在520年的时段传承了8代,顺序是:炎帝-神农氏-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来(即厘)-帝里(即哀)-帝榆罔。帝榆罔的长子就是雷,因功封方山,所以称方雷。方雷的后代以山为氏,形成了方姓。

纵观方氏各地的宗谱,无论河南禹州的方氏、固始方氏,或是湖北孝感的方氏,安徽歙县的方氏,辽宁温阳方氏,台湾方氏,菲律宾方氏,马来西亚方氏,新加坡方氏,美国加州方氏,泰国方氏,印度尼西亚方氏等,差不多都有“源自方雷”、“郡望河南”或“河南堂”的记载。这说明,以方雷为始祖的方氏占绝大多数,而且其祖根就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历年来,海内外的方姓人纷纷到禹州寻根拜祖。方氏发源地禹州市方山,已初步显现出“方氏圣山”的原貌,成为全球方氏寻根溯源、祭奠始祖的仙山之一。

据袁义达、张诚所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记载:当代的方姓人口已达到43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6%,居全国大姓第62位。主要集中分布在安徽、河南两省(约占方姓人口总数的34%),其次分布在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五省(约占方姓人口总数的31%)。在历史上,宋朝时期(960-1279年)方姓人大约有45万人,明朝时期(1368-1644年)方姓人有44万多人,分别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0.58%和0.48%,分别排列第35和第48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禹州的传统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禹州的传统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禹州风俗禹州风俗有哪些_河南禹州闰月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