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来历和风俗?

农历十一月又叫冬月,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气常在此月,使用又叫冬月或冬至月。这个时节,正是冬寒料峭的时候,一起来了解一下冬月的来历和风俗吧,十一月为冬季的第二个月,民间称作仲冬、葭月、冬月、龙潜月等,跟我们一起看看吧!

冬月的来历

农历十一月为“冬月”,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又称“子月”称“建子”;
据《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就是说在黄帝时便以冬至为元旦(朔旦)了,不只是“沿袭”周代(“姬家”)“建子春”,冬至曾是“年”(“岁首”“元旦”)已是由来已久,后来“冬至大如年”的由来原是因为“冬至曾是年”。冬至习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残余。但随着年代日益久远,及历法的变迁,冬至节曾是年节已逐步被淡忘。

冬月的风俗

1、祭祀

古时冬月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2、吃饺子

冬月,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一来改善一下生活,而“好吃不过饺子”;二来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冬月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3、酿黄酒

冬月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冬月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古代的人怎样存冰?

古人在夏天吃的冰可以通过窖冰和制冰两种方法获取:

(一)制冰

我国古人发明了硝石制冰的技术,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它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

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之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有一种说法表示硝石制冰起源于中国,后来经马克波罗带出中国,传到了欧洲。、

(二)窖冰

在掌握制冰技术以前,古人多采用窖冰作为夏天冷食的材料。

窖冰也是一种旧时传统岁时风俗。亦称“藏冰”。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冬日藏精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冬日藏精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古代的人怎样存冰,冬日藏精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