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什麽习俗?
1、秋千之俗
荡秋千流行于唐代寒食节、清明节,它对体力要求不大,场地也不受限制,动作轻盈,姿势优美,深受妇女尤其是宫女们的喜爱,在宫廷之中又被称为“半仙之戏”,可见推崇之盛。
王维就写下过“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名句。在当时,人们相信荡秋千能荡走妖魔和邪病,换来平安吉祥,家家户户都在秋千的横梁上系上红布,《全唐诗》中也留有30多首描写妙龄少女荡秋千场景的诗作。
2、送别之风
我们经常看到唐诗中有送别的场景,其实送别也是唐代流行的民俗之一,在关口、渡口、郊外、灞桥、驿站、边塞等地,有大量带着歌舞、好酒送行的人群,有时候一送就是十几里,简直就是短途旅游,也因此,唐代酒楼歌肆的生意特别红火。
3、蹴鞠之风
唐代流行足球大家都知道,唐景龙年间,吐蕃派遣使者到长安迎娶金城公主,唐中宗李显特在梨园亭中与使者共同欣赏蹴鞠比赛;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多次到御楼观看蹴鞠竞技比赛,马匹长期奔腾训练,竟然有多匹累死的事情发生。
4、歌舞出游
在边塞地区,++向胡人传授农耕、织布技术,边塞民族则分享游艺歌舞、琵琶长笛等乐器;唐代的营州地区崇尚武艺,男儿年金十岁就弓马娴熟,喝酒豪爽千杯不醉,有“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的说法。
此外,唐代节日民俗中外出游乐是重要内容,重阳节登高就十分流行,宋之问、韩愈等都有登高诗作传世,举家爬山游玩在当时是周末必备的家庭娱乐项目,长安大。雁塔、曲江一带都是经常去。
唐朝的礼仪手势?
据说唐朝的人们很注重每一个时辰的礼仪跟习俗,古时候的的每日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而非现代的24小时。唐朝百姓会根据每一个时辰总出不同的传统礼仪与风俗行为。而这十二时辰制起源西周时代,一直被古人沿用下来,到了大唐时期则更加的空前繁荣。
比如唐朝的“叉手礼”,其礼仪流行在唐宋之间,属于后辈对长辈的敬重礼仪,见面时后辈会对前辈,举手双手交叉,掌心朝身体,来做出叉手礼。宋朝文人曾写有一本《事林广记》的古籍,里面描述了叉手礼的过程:
“凡是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握右手拇指,而左手小指需朝着右手腕,左手大拇指朝上,右手四指皆笔直,如右手掩住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需稍离二到三寸左右,此乃才为叉手法”。
叉手礼
在唐朝开始流行使用,并且沿袭到宋朝,特别是一些政府机关,上峰高管对底下官员派发任务的时候,下属官员需要行一个叉手礼,然后嘴上要回复一声:“喏”,跟现代的:“是”一样道理。此喏非唯唯诺诺的诺音,正确念法是“惹”。估计是想表达下官也惹了这事情。近期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就出现过这种唐朝的“叉手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摩一下。
拱手礼可有捧手、抱拳等基本手型。
捧手,捧是拱手礼的基本手型。《辞源》释义:“捧手,犹拱手,表示敬佩。 ”这就是说捧手的动作应为两手相拱。基本动作是双手在胸前叠合,手型如拱,立而不俯。抱拳,一手虚握,用另一只手抱住。
《尔雅·释诂》郭璞注曰:“两手合持为拱。 ”即双手相交而握。具体如何握;十指是否互有交叉;哪只手在外;男子和女子行拱手礼手型是否相同;中国古礼有吉凶之别,拱手礼又以何为吉凶之别。这些细节在中国传统社会都有较为严格的规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代时人们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代时人们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