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冬至有什么习俗?

在兰州,冬至的传统习俗包括请私塾先生吃饭饮酒,弘扬尊师重教之道,以及吃头肴泡馍。头肴就是用肉臊子、豆腐丁、胡萝卜丁、金针、木耳、粉条子,加淀粉芡煮成浓稠的汤,寓意着热到心里、暖到身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俗也随之改变,近些年来,随着各地++的增多,兰州人已经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吃了饺子不怕冻耳朵。

甘肃省有哪些习俗?

甘肃岁时习俗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武威习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腊八粥。腊八日夜晚,也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2、除夕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3、上元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

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甘肃冬至风俗有哪些?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之滨的兰州,既有与其他地方相同的冬至习俗,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早先的兰州百姓,冬至节一大早要吃头肴泡馍。头肴就是用肉臊子、豆腐丁、胡萝卜丁、金针、木耳、粉条子,加淀粉芡煮成浓稠的汤。滴水成冰的寒冬,喝一碗泡着馍馍的头肴,真是热到心里、暖到身上。

为何要在冬至吃头肴呢?因为按干支计算,农历十一月属子,子为混沌初分,混沌就是天地未开辟以前糊里糊涂的状况。或许,兰州人冬至吃头肴就是以应开天辟地的日子。

兰州人冬至吃什么?

饺子,最受欢迎的是韭黄馅饺子。

饺子在北方人心目中地位不可撼动,逢年过节必吃。它寓意“交子”,代表除旧迎新。

冬至前一天是年终,意味新旧交替。古代冬至前是春节,饺子有驱寒效果,张仲景煮汤驱寒后,人们冻疮自愈,因此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流传至今。现代,种类丰富,如猪肉、牛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兰州半夜吃饭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兰州半夜吃饭的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兰州冬至有什么习俗_甘肃省有哪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