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何要舞火龙?介绍其习俗和来历?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广州市白云区舞火龙的传说?
舞火龙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代表地是广州市白云区石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村。据说舞了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舞动。现代以藤草、榕树叶等制成,一般龙头约50公斤。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舞火龙的历史文化怎样?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三日,香港铜锣湾大坑区客家人都人气鼎沸,舞动火龙,自1879年至今风雨不改。220尺长的火龙,单是龙头已重达70多斤,撇除举着莲花灯、云灯的人手不计,要应付一连三日,每日2小时的巡游便得花上200多人接力,其中35人举龙头、35人举龙尾,另有30人组成音乐组。
至于每个龙姿都有其名目,例如“喜结龙团”、“左右翻腾”、“火龙过桥”等。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
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的习俗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分,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下面还设有幻灯组、龙珠组、龙头组、龙尾组,以及音乐组、安全组等等。
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次。
每逢中秋迎月、赏月及追月三夜,港岛铜锣湾大坑的大街小巷,都会有一条独特的火龙在区内飞舞,向市民送上祝福。已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大坑舞火龙,可谓是香港最有特色的中秋节传统习俗。
入夜后,火龙先在村口起舞,区内村民敲锣打鼓,舞动插满香枝的巨型龙珠,引领着一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大坑穿街走巷,火光闪动。
江西丰城舞龙灯由来?
江西丰城舞龙灯舞的是“板凳龙”,其由来:
相传在汉代的时候,有一次遇上了大旱,东湾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到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不分昼夜的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每年正月,江西丰城都要举办舞龙灯活动,以这种方式,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丰城的龙灯,是由一节一节长板凳拼接起来,俗称“板凳龙”。每条无条板凳上扎着四只纸糊灯笼,每家(大家)出一条板凳,拼成一条长达上百米的板凳龙。“板凳龙”结束,各家男丁扛着拆解后的板凳狂奔回家,谁先到谁先得福,各家烟花爆竹齐鸣,酒宴才开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舞火龙家乡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舞火龙家乡的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