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故事?

著名的汉学家、荷兰人高罗佩曾写过一本著名的侦探小说《狄公案》。《狄公案》共发行100余万册,被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广为流传。自此,“神探狄仁杰”的名号家喻户晓。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卒于武周久视元年(700)。他生于一个庶族官宦家庭,少时接受了系统的封建传统教育,思维敏捷,卓然超群。后来,狄仁杰以明经(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中第,出任汴州参军。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升任大理丞,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宜。他上任后,明辨是非,秉公执法,一年中解决了大量的奇案、冤案。在涉案的一万七千余人中,没有一人蒙冤,狄仁杰因此成为举朝闻名的“断案如神的++官”。小说《狄公案》便是参照这段历史,讲述了狄仁杰破案断狱的传奇故事。

据记载,狄仁杰断案以“平恕”著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砍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的柏树而惹得唐高宗大怒,随即被捕入狱。唐高宗下令处死权善才,这时,狄仁杰却提出权善才罪不至死。唐高宗听后愤怒地说:“权善才砍昭陵的树木,是陷朕于不孝的境地,罪该万死!”

狄仁杰不慌不乱地对答说:“臣深知直言进谏,自古就是很难的事情。然而,臣以为,遇到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直谏固然难;而遇到尧、舜这样的明君,直谏则很容易。如今,权善才的行为按照大唐律法不应判死罪,而陛下坚持要杀他,则使律法无法取信于人。”

看到唐高宗面色稍缓,狄仁杰接着说:“何况,陛下因权善才误砍树木而杀他,千百年后人们将如何评价陛下呢?臣不敢奉旨杀权善才,而损害陛下的身后声名啊!”一席话竟说动了唐高宗,权善才因此被免除了死罪。

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是谁?

管仲

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是春秋时期的法家先行者管仲。 春秋时期法家先行者管仲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子等人又从各个方面丰富了法制学说,使得古代法制思想逐步系统化,法制理论逐步完善。

法治进程的四个阶段?

1、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汲劝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与法治史有关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与法治史有关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狄仁杰的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故事_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