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行必出的故事?
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是所有的话都可以随口说来的。
从古以来,就流传着《曾子之妻》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曾妻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曾妻对孩子说别闹,许诺等她回来时杀猪给他吃。看来,她是不打算实践诺言的。因为等她回家,看见曾子真的准备杀猪便马上阻止,说自己只是跟孩子说说玩的。曾子说:作父母的如果失信于孩子,就等于教孩子也去欺骗。说完,就把那猪杀了。
因为言行而葬送的友谊典故?
传说周宣王时,宫里有一位先王时的老宫人,约摸五十多岁,怀孕四十余年产下一女婴,周宣王夫妇认为是不祥之物,就命人将其包裹起来,抛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
后来周宣王又听说妖气虽已出宫,但并未消除,就命上大夫杜伯督办查找“妖女”之事。在兴师动众查寻“妖女”的过程中,因累及许多无辜,杜伯便不愿再查下去。三年后,周宣王因梦见一美貌女子惊扰太庙,心中十分恐惧,就逼问杜伯查找“妖女”的结果。杜伯认为“妖女”已被溺死,继续查找下去,会惊扰百姓,于朝廷不利。
周宣王听了大怒,斥责道:“分明是怠弃朕命。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便立即下令处死杜伯。此时文武百官吓得面如土色。忽然文官行列里走出一位官员,忙将杜伯拉住,连连说“不可!不可!”
这位不惧君王之威的官员就是杜伯的好友——下大夫左儒。
左儒对周宣王说:“臣闻尧有九年的大水之患,还能做成帝王,商汤有七年的旱灾,也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天下称颂的明君。君王如果杀了杜伯,臣恐怕国人把天下出了妖孽的事情传扬出去,如果被外邦人知道了,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请大王宽恕他吧。”
周宣王听了左儒的话,不但没有收回成命,反倒指责左儒道:“你为了朋友而违抗朕的命令,是重朋友而轻君王的表现。”
左儒回答道:“如果大王是对的而朋友是错误的,我一定会违背他的意思而支持您的意思;如果朋友是正确的,我就一定不能遵照大王您的主意了。大王要是非要杀杜伯的话,就让为臣和杜伯一起死吧。”
周宣王的怒气并没因此消退,仍命令武士将杜伯推出朝门之外杀了。左儒回到家中,也自刎而死。
言行美好的名人故事?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市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
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商鞅对民众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责罚和同伴嘲笑,在先生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最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写出了巜资治通鉴》大文豪。
历史的故事一般是谁记载下来的?
LZ您好
我国古代,最早是夏朝时期,就有专门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史官了.
最初史官是负责记录帝王起居,还有政令,言行得失的,还有人负责记事(有点像今天的日记),之后最早在南北朝时代,开始有了"史馆"这种东西,官方监修历史.
也就是说,其实历史本身就有官方记录的.并且其中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
我国官方认可的正史在清乾隆年间有24本,俗称二十四史,后来又加了两本(新元史和清史稿),统称二十六史.
此外还有官修的一些编年体,国别体的历史.
相对于官修,民间也有依据传闻,神话,编纂的历史,俗称野史.这部分野史真实性有待考察.(但说不定有的野史才是历史的真实面貌,譬如官修的历史,为了避讳,可能美化或者丑化前朝帝王或者官员等...典型如明史)
大致上我国的历史记录,就是这么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故事的历史和言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故事的历史和言行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