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多少?
洛阳民间传说 白 剑 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后裔繁衍,世居洛阳。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关林庙历史故事?
关林庙会起源于对关公的祭祀。据洛阳关林庙碑记载:记载:“内葬灵首,汉时有庙。”“历晋唐明……数百祀于此。”百姓处于对关公的敬仰,对神灵的敬畏,前来祭拜祈愿,关林庙会因而产生发展起来。至明代,随着皇帝对关公的逐步加封及全国关庙的普遍兴建,关林庙会日益兴盛,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关林已经形成 数万人规模的“关王冢会”,香烟浩荡,百姓云集,远近闻名。当时既有丰盛的祭品,也有民间社火前来助祭。到了清朝,祭祀关公最为隆重,每年正月十三春祭,五月十三诞祭,九月十三秋祭均由地方官主祭,附近“官邸神社助兴”,声势浩大。
关林庙会也由庙内延伸到庙外,这时期除原来出售香、帛、蜡以外,民间小吃摊贩开始出现。关林庙会娱神活动主要有舞狮、排鼓、十万(又名社盘)、海神、杂技等。民国年间,庙会影响越来越大,娱神活动中除传统的地摊狮子、排鼓、高跷、旱船、杂技外,新型的“狮子上老杆”、“狮子上天梯”、“狮子走软索”等惊险杂耍出现,吸引着远近百姓前来逛庙会。
由于庙会规模的扩大,各种交易活动逐渐增多,庙会会期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改一年三会为每月十三日一会,后来改为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会。1978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关林庙会由原先纯粹的祭神、娱神庙会演变为物资交易集市,并使庙会脱离关林,这导致关林市场的最终诞生。
庙会千年兴盛,商家云集,皆为灵气、财气之所在!
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和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
有关洛阳的几个成语典故
1、 定鼎中原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缆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2、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南洛阳人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南洛阳人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