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开凿的背景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
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
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
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它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被称为世界“运河之王”的原苏联土库曼运河长1100多公里。
中国第一条人工河的开凿,比巴拿马运河早2245年,比苏伊士运河早2364年,比土库曼运河也早2443年。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杰作。
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意义?
隋朝虽然统一了南方,但南方的旧贵族和传统世家并没有完全臣服。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意义主要在于大运河成为隋唐以及之后王朝南北交通大动脉,除此之外,大运河的修通加强了王朝对南方地区的控制。也是之后京杭大运河修建的基础和参考。
大运河的来历?
大运河(Grand C++++),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2020年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1][2]
2022年3月30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并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意义:
1、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2、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3、在社会领域,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古代社会中后期,统治者熟练而频繁地利用漕运进行社会制衡与调控,消弭诸如重赋、灾祸以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运河改变中国历史的原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运河改变中国历史的原因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