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的主要人物是谁?
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东魏大将军侯景,这个词出自于《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釜底抽薪原意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够让水停止沸腾。现在用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 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 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
釜底抽薪和破釜沉舟的区别。?
釜底抽薪指的是让对方后继无力,破釜沉舟指的是让自己没有退路,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釜底抽薪,指的是从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而破釜沉舟指的是,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子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釜底抽薪是从对方着手,破釜沉舟是从己方着手。
釜底抽薪和破釜沉舟有着严格的区别。釜以底抽薪:原意是沸釜底下抽走薪材。遇意,越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越来乘火打劫。也做蓄意捣乱或破坏对方的好事。
破釜沉舟:原意掉家毁园沉下舟船,决以死战。遇意是竭尽全力去生死一拼或不留后路去冒死一拼。完全不同的两个寓意故事成语。
釜底抽薪是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意思是要找到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隔靴挠痒,比如把一个团队或组织的核心人物解决掉,就等于彻底瓦解了该组织。
破釜沉舟表示的是干事的态度和决心,意为坚决果敢,心无旁骛,断绝后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破釜沉舟困兽犹斗是谁说的?
“破釜沉舟,困兽犹斗”这句话最初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战国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战国七雄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在《战国策·齐策三》中,齐国国相孙膑给国王建议说:“釜底抽薪,破釜沉舟,壮士复得其志;腹背受敌,困兽犹斗,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意味着在危急关头,只有采取果断的措施,放弃退路,才能发挥人的潜能,迎难而上,战胜困难。这句话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典故。
古代被逼急反叛的典故?
“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君逼将反的故事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为了消除来自功臣宿将对皇位的任何威胁,做天子的也只好放开手屠戮功臣,且不管对方是否真的有叛逆谋反之心,反正“拣在篮里都是菜”,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抓起来杀了再说。这正是“玉石俱焚”、“靡无孑遗”的釜底抽薪之法。
当年宋高宗赵构授意大奸臣秦桧制造冤狱,风波亭残杀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岳飞,其中固然有抗金问题上、战和政治路线上存在歧见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忌恨岳飞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对自己的宝座构成潜在的威胁。
而从功臣宿将这一面来讲,既然颈上人头很难保全,下场之悲惨可以预料,那么如陈涉所言“等死(一样是死),死义可乎!”(《史记·陈涉世家》)也不免破罐子破摔,干脆豁出去操起武器造反,“杀上东京,夺了鸟位”(《水浒传》中李逵语),成功了固然走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便失败,也无非一死而已,“除死无难事,讨饭不再穷”,没有更多可以失去的。于是,许多原先并没有谋逆反叛之心的功臣到一定的时候也会铤而走险,而成为朝廷的“乱臣贼子”。
可见封建君主专制条件下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对功臣宿将的主动或被动叛逆,起着“为渊逐鱼,为丛驱雀”的推动作用。用一句古话来形容,便是“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总而言之,当皇上做天子的百般猜忌,害得众多功臣宿将犹如惊弓之鸟,整日里处于自疑不安、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中,一有蛛丝马迹,风吹草动,就狗急跳墙,狠下心扯旗造反犯上,以求反败为胜,绝处逢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釜底抽薪的历史人物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釜底抽薪的历史人物是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