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 (汉语成语)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乐不思蜀的典故来历?

乐不思蜀是是刘备的儿子,为了骗过司马昭,随口说了一句话,因此背负了千古骂名,这个成语就渐渐的流传下来了.今天就让让我们走进历史,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才让刘婵说了一句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据一方,争夺霸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国力迅速走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魏王曹髦为了笼络人心,封了刘禅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乐不思蜀真实存在吗?

乐不思蜀这一历史典故是真人真事。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乐不思蜀和逼上梁山哪个是真实历史事件?

乐不思蜀是真实事件,逼上梁山不是真实事件,而是小说情节。

乐不思蜀指的是蜀国被灭后,蜀国后主刘禅被魏国大军俘虏,送到魏国都城,当时的魏国权臣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问后主是否思念蜀国,后主刘禅答曰:此间乐,不思蜀。

逼上梁山是指施耐庵所著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高俅和他儿子陷害得家破人亡,在林冲去充军的路上还想杀死他,林冲逼不得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

乐不思蜀是真实历史事件。说的是三国时期,北魏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率大军攻代蜀汉。姜维在剑阁挡住钟会,不料郑艾率兵偷渡阴平小首道进攻成都。蜀汉后主投降,被挥解北魏都城洛阳。

司马昭设宴款代之,间有蜀汉歌伎舞之助兴,司马昭问之日,思蜀否,后主答曰,此间乐,不思蜀,昭大笑而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乐不思最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乐不思最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乐不思蜀的典故来历,乐不思最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