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春节的习俗?

1、做面食

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2、做“顶针”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3、扭秧歌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西安灞桥新年风俗?

西安灞桥非遗过大年(五):灯影竹韵 新年纳庆

西安灞桥非遗过大年:灯影竹韵 新年纳年,灯笼,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也象征国家的昌盛繁荣。在陕西民间有个传统的习俗,每年正月里,舅舅必须要给外甥送灯,以示来年“照舅”,茁壮成长。故此娘舅送外甥灯笼已成为陕西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关中有些地区除夕过后,每天晚上各家小孩都要在街上点蜡烛打灯笼的民间风俗,很有新年气氛,浓浓年味。关中俗语“打灯笼照(旧)舅”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另外也有习俗是新婚夫妻第一年由娘家送给新媳妇盏灯笼,叫做追灯或回门灯。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白鹿原竹编灯笼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白鹿原上,提起竹编灯笼第一人,当属王学坤老人。其编织的火葫芦灯曾参加央视春节晚会和元宵晚会西安分会场上进行展示与编织表演,以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白鹿原原高坡陡,居高临下,依山傍水,地势雄伟,产、霸二水环绕四周,原上平坦。鲸鱼沟西北两侧高突,气候适宜竹子生长。居住在鲸鱼沟北侧孙沟村的王学坤老人,世代相传编制竹篾子灯笼手艺(据说已经传承6代人三百余年),农时编制灯笼,每年正月出售。

陕西关中过年礼数?

吃饺子、逛大唐西市庙会、过年蒸花馍、祭把社火。

1、吃饺子: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为除掉一年的晦气,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2、逛大唐西市庙会:西安大唐西市庙会是盛唐时期我国最大的庙会之一,在中断千年之后终于再次和广大市民见面,融会了中西风情、雅俗共赏,已成为西安春节期间一道文化大餐。

3、过年蒸花馍:蒸花馍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民俗之一,按照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开始蒸花馍,让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摇身一变,成为工艺品。当地人以拥有为喜庆-陕西地区独特的主食花馍。

4、祭把社火:民间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西农民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西农民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陕西春节的习俗_西安灞桥新年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