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的历史?

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城东10千米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

秦置嬴县(治所在城子县村),属济北郡。

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旧说昔齐灵公灭莱,莱人播流此谷,邑落芜没,故曰莱芜),故名莱芜,故址在淄川东南21.5千米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

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南文字村。同时撤销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撤销牟县,并入博平县。

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牟城县,大业(605—618年)初年又并入嬴县。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嬴县,并入博平县。

唐长安四年(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莱芜市境内。

元和十五年(820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827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

金代,废除设在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

清代属泰安州。

民国四年(1915年)属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泰安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山东省。民国三十年(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

莱芜在历史是齐国还是鲁国?

历史上莱芜大部分区域在鲁国境内!以莱芜北部山区齐长城为界!

莱芜市,隶属济南市,莱芜古称“嬴、牟”,别名钢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莱芜战役”。

请问山东省的,泰安市和莱芜市是什么时候划分的,莱芜市独立出去的原因是什么?谢谢?

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

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莱芜市总人口1233525人;其中:莱城区998634人、钢城区234891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5个街道、14个镇、1个乡。

要说“独立”出去的原因无非有这几个:

首先是经济,莱芜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目前初步形成以钢铁工业为龙头,以冶金、能源、机械、轻纺、建材为支柱,轻重工业比例协调,能源、原材料工业相 配套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山东省重要的钢铁和能源生产基地。其中莱芜钢铁总厂是山东省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鲁中冶金矿山公司是华东最大的 铁矿石生产基地。

其次,面积较大人口较多。莱芜市 面积2246平方千米,人口124万人(2003年)。

第三,社会事业。莱芜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投资数亿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宾馆、商厦、批发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日渐完备,曾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称号,初步达到重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完美结合。莱芜发电厂装机容量37.5万千瓦。12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厂已经国家批准近期破土动工。万门程控电话直拨国际国内,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已经开通。城市实行集中供热供气。莱芜交通便利,两条铁路在莱芜东站交汇,7条省道、国道干线穿过境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秋时期莱芜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秋时期莱芜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莱芜市的历史 春秋时期莱芜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