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历史第二十二课知识点?
1、发源地:尼罗河流域
2、文明开始:公元前3500年
3文明标志:金字塔(国王权力的象征)
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
2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
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
3文明标志:《汉莫拉比法典的:维护奴隶主利益
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
1发源地: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2文明开始:公元前2500年雅利安人
3文明标志:“种姓制度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内容:四笑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古代中国
公元前2070年分封制
古代东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1地理位大河流域,北0-40度;
(2济上大河农业(3上:高度的中央集权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希腊文明
1、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爱琴文明(克里特岛--迈锡尼
2雅典建立:公元前8世纪奴隶制共和国
全盛: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伯利克里当政 A经济:工商业发达;
B、政治: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最高峰(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C、文化教育:重视教育,文化昌盛,人才棐出。3斯巴达:崇尚武力。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罗马城--罗马共和国(前509--征服意大利半岛--布屠战争(罗马同咖太基)
--地中海霸主(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屋大维)---跨亚、欧、非三洲(2世纪)
2争治权的争
3意义:形成了市民阶级它进一步分化,其中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中国古代治理的主要阶段?
以民为本
古者有“四民”,分别是士民、商民、农民、工民,《春秋公羊传》解释他们的区别:“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物曰工;通财货曰商。”从职业划分可以看出,民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没有民,社会存在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民还是国家赋税的提供者和国家军队的来源,没有民国家不复存在。
所以,从很早开始,统治者就意识到了民的重要性。《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经历了夏、商、周的政权兴替,尤其经历了春秋战国时大批诸侯国的兴起与衰亡,人们对君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更明白人民对政权的存亡也有制约作用,明白“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的道理,所以也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历代统治者都深知,国家政权要实现稳定,人民的生活必须富裕安康, 如管仲所说: “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 民贫则难治也。” 话说得虽直白,却是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以孔子也说:“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则说:“足国之道, 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刘安在《淮南子》中就此总结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历代以来,凡想有所作为的帝王都深谙“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的道理,其在位时都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强国富民。汉朝初年, 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立即减轻田租、豁免徭役、复员士兵、释放奴婢、鼓励生育、与民休息。汉武帝时又大兴水利、++屯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百姓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唐朝初年,唐太宗、唐玄宗积极发展经济,开辟土地、推广水利技术、发展手工业,使经济达到新的繁荣,杜甫写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历史社会治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历史社会治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