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完璧归赵。
故事是讲:
赵惠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知道了这件事,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古代战国时,齐国发兵攻打另一个国家。齐国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迷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险谷。
成语小故事-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
[释义]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语出]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正音] 刻;不能读作“kē”;剑;不能读作“jiǎn”。
[辨形] 剑;不能写作“箭”。
[近义] 守株待兔 墨守成规
[反义] 看风使舵 见机行事
[用法] 含贬义。多指做事不知进退;墨守成规;不懂得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例句] 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英译] ridiculous stupidity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国听说赵国国君得到了无价之宝“和氏璧”后,便派人去告知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和赵王交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消息后寝食难安,认为秦王只是想要自己手里的宝贝和氏璧,并不是真正想要换璧。于是召集大臣商讨解决办法,结果并没有得到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此时,有人举荐蔺相如,说此人足智多谋,也许可以解决赵王面临的难题。于是赵王赶紧派人去请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后,思虑后告知秦王:目前秦王要求换璧,如果赵王不答应那便是赵国理亏,如果答应秦王换璧,而秦王却不如约给城,那这事便是秦国理亏。说是自己愿意带着和氏璧去到秦国完成这一交易,并向赵王保证,如果秦王不给城便绝不会交出和氏璧。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秦王便召见了他,蔺相如也恭恭敬敬地将璧双手奉上,而秦王一见和氏璧便爱不释手,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见此情景便知秦王无意将城池交给赵国,蔺相如知道,贸然问秦王要回璧是不可能的,于是故意告诉秦王,说是和氏璧上有瑕疵,以此引起秦王的好奇,便将璧交到蔺相如手中。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便快速找到柱子站定,对着秦王大声说道:“我看您无意将城池交付给赵国。现在和氏璧在我手中,若您想要强逼我,我的脑袋便和这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秦王看着怒发冲冠的蔺相如知道不可强逼于他,否则不光得不到和氏璧,自己的赵国的大战也将一触即发,而此时自己并没有这么多精力去对付赵国。

于是秦王答应蔺相如,找个合适的时间在所有人的见证下,一手交城一手拿璧。但是蔺相如左思右想,觉得和氏璧和自己一起待在秦国着实不安全,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连夜将璧送回了赵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见机行事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见机行事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