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故事典故?

中医历史典故比较多,流传较广的有:

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卢医 《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扁鹊卢氏即“正统神医”也。

杏林春暖。

三国时名医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为人治病有个特点,既不受谢又不收礼,只要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

重症愈者种五棵,轻症愈者则种一棵。多年后,住处蔚然成林,红杏累累。处方开药需要杏果时,他又嘱咐病家不用付钱,只要拿一斗谷子换一斗杏果即可。

这样一来,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等到灾年的时候,他就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当地的人们非常感谢他,送给他的匾额上写着“誉满杏林”、“杏林春暖”等话语。

这些赞誉之词久经流传,便成了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代名词。

中医的起源故事?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时代。据传说,中医的起源可追溯到黄帝时代,黄帝是中国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被尊称为中医学之祖。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统治者和医学家,被认为创立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名人故事?

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

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

成人药量大、小儿药量小,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经过李时珍解释却趣得合理,这对那些纸上谈兵,不懂权变的医生倒有些启发。

中医文言文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古代有关中医的爱情故事简短?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

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5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这封情书中,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都是中药。李时珍的夫人采用了连缀写法,把中药的名字串联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夫君李时珍的思念之情。

李时珍看了夫人的情书,感慨万千,心中也油然生起对夫人的思念之情,他立刻回信写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相赠也。”

李时珍的情书中写的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也是中药。李时珍的回信写得文辞纤巧,语意缠绵,倾吐了夫妻间纯真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趣的是,李时珍在信中写的“红娘子”这种中药与“妻子”双关,非常别致。

李时珍和夫人的两封情书巧用了24味中药名串联成篇,毫不牵强,妙趣天成,读来情趣无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中医历史人物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中医历史人物故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医故事典故 传统中医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