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揍新郎什么意思?

结婚揍新郎是一种民间婚礼习俗,意味着新娘在婚礼上打新郎,是一种取笑和调侃的方式。

这一习俗在不同地区的实现方式和含义可能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新娘打新郎的方式比较轻松和友好,不会真的伤害到新郎。

此外,这个习俗也需要双方的同意才能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种习俗并不实用、有些低俗,因此已经不再普及。

伴郎能打新郎嘛?

正常情况下,伴郎是没有打新郎的,因为他是保护新郎,在面临着接回新郎要进新房的时候,会有一些讲究,用五谷粮打新郎新娘,这个时候,伴郎伴娘都要护着新郎新娘,以免他们被打中或打伤或者打痛,所以是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而不是让他去打新郎

为什么新郎弟弟要打新娘三下?

 新人迈过火盆后,新郎的弟弟或侄子就要用预备好的一个斗向新娘子连撞三下,希望“陡(斗)升三级”,新郎的伯母、婶娘或嫂子等早已等候在大门后,只要新娘子迈进院子就开始“撒福”,福物盛在杞柳编成的升里,主要是麦麸,其中混杂着硬币、大枣、栗子,还有染成红红绿绿的花生和白果等等。随着撒福人手臂的高高扬起,这些东西随之落满新人的全身。撒福者同时大声喊些祝福的话如“新人进门来,又添人来又添财”“撒下栗子和大枣,小子闺女朝家跑”等等。庆贺的人们挨挨挤挤,看着新人喜笑颜开,最为高兴的是孩子们,仗着身小灵活,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去抢那些遗落的福物,忙得不亦乐乎。

为啥结婚要挨打?

结婚了新郎挨打,是起到一个震慑作用,告诫新郎要善待新娘。

夫妻回门的时候,女方的亲朋好友会把新郎打一顿,这是给新郎一个下马威,好让他对新娘好一点,不准对媳妇打骂,否则就会一直挨揍,不得不说这个风俗还是十分有趣的,这个习俗可谓唐朝独有。

东北人双方家长见面订婚什么流程和习俗?

东北人双方家长见面订婚流程和习俗如下:

  1.提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儿子大了(旧时不到成年),父母即张罗为其说媳妇。男女双方选择亲事多以门当户对、勤劳俭朴、人品正派之家为标准。选定某女后,即托能在女家说上话的人为媒提亲,女家多以"等回话"为由,在背地里观察和多方打听,视人品行、相貌、家庭状况而定。50年代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找对象非常注重家庭出身、以贫农为佳。近以有一技之长能挣钱者合意。双方请"先生"据生辰八字以"合婚",看属相是否合,有"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犯人犬,羊虎不到头,狗猴婚断头,虎蛇如仇割,龙兔泪交流"和"蛇盘兔"、"猴骑羊"、"虎犬金"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青年人对此嗤之以鼻,以情投意合而结伉俪为幸福家庭。

  2.谢亲

  即为定亲。双方合意,择双日举谢亲礼。是日,女方亲戚朋友集中到女家。媒人领男方及随人若干,携订亲衣服、钱及红头绳若干至女家。因此,谢亲又称"接红头绳"。而后由女方长辈相陪入席,同时,女方煮面条,以碗盛各送左邻右舍,晓于女儿订亲。县境有地方称"谢亲"为"结事",程序颇简,男方媒人相伴送订亲衣及钱至女方,表示把事已定。

  3.彩礼

  定亲后,女方通过媒人要彩礼,多参照或同比别家。索要钱、物,以红纸写礼单,大致有家具、现金、衣服、杂色(即布与棉花)、粮油、首饰(现多不要)等。50年代,结婚多不要彩礼,两套衣服、一个头巾、两双袜子即成。70年代,增缝纫机、自行车。80年代增彩色电视机、录音机。90年代条件好的又增电冰箱等,礼单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执。并商定,按物折款给女方。有的"大包干",按礼单折款,付女方自购。旧时彩礼备齐,男方择日抬"食摞"(一种类似圆笼样的木头盛器)送至女方。今为直接交于女家。此外,逢年节,当地庙会和春秋换衣季节,男方都要给钱,让女方买衣服,不论时间长短至娶为止,所给数量随当地"大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北结婚习俗揍新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北结婚习俗揍新郎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伴郎能打新郎嘛,东北结婚习俗揍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