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神的风俗是什么?
每年的春节期间,
蕉城总是会迎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游神活动。
这些都是由于庙宇众多的关系。
在蕉城的南环路、八一五路、鹤峰路、南漈路等,
春节期间都能看到游神活动。
游神作为自古以来的习俗,
是春节期间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时宁德游神约在正月初八开始,
以东门海滨路的神农大帝出来巡游为第一,
而其他神明紧跟在后,
最后出来巡游的为宁德城隍庙城隍爷,
城隍爷巡游后回府意味着今年神明巡游的结束。
宁德春季游神的习俗,蕴含着神明把祝福送入大街小巷的各户人家,播撒平安幸福、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的祝福。那你知道每年的游神,都游什么神吗?宁德民谚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从家庭到地方都有崇拜的对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游神的对象吧!
灶神、奶娘
崇拜灶神,俗以为灶神是“本家司命”,灶君能赐福,灶妈能增寿,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祭祀,叫作“祭灶”。
灶神以外还有崇祀“家奶”。奶,指奶娘神,刻塑小柴身,着以凤冠霞帔,摆在家内供奉,不设庙祠,但每年农历正月半,有条件时也要抬到街上去“迎”,谓“迎奶娘”。家奶以一个姓氏为主,俗称某厝奶娘,如黄厝奶娘、郑厝奶娘等。
社++
在地方上有信奉“社头公”。城关和大乡,管辖一“境”的社神,称“社头公”。如霍童有万全、华阳、忠义、宏衔四个境的“社头公”。在城关就有八个境:东大街的“金鳌境”、南门的“龙门境”、南门兜的“鹏程境”、中南街的“鸾江境”、街中头的“凤池境”、大街的“龙首境”、前林坪的“成德境”、西门街的“西山境”,还有北门外的“朝天境”。八境中七个境都在城内,唯有“朝天境”在城外。
峪垆寺由来?
峆垆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寺院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修建,颇具规格。近代以来,峆寺因年久失修,现殿墙尚存,殿堂仅存三间,其他殿堂都已改建,大批极具文化价值的碑碣或砌于墙中,或埋于地下。
关于峆垆寺的初建有一个传说,相传修建时,寺院周围无水可取,要到南面很远的一个水潭挑水。一天,主持修建的明朗++率++挑水归来,途中遇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问道:“你们挑水做什么?”明朗回答说:“修建寺院。”老人大笑,说:“大兴土木,需要很多水,仅靠挑水,谈何容易?”明朗笑着回答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人提出想要喝水,并且一下子将僧人挑的水全部喝光了。明朗看了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问老人水够不够。老人笑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匣交给明朗说:“你在寺前选一块空地,将匣子放在中央,然后打开。”说完,老人便消失了。明朗打开小匣,从匣中飞出一只巨蛤,腾空而去,地上随即出现一个老大的水潭。有了水,峆寺很快就修起来了。
寺院旧址北侧有山泉,称为峆泉,水从石窦迸出,有数十条泉水汇集于此。雨水充足的季节,水碰触石头的声音数里外都可以听到。泉水顺着山路流下,在山底汇集成潭,俗称“饮马潭”。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峆泉水终年绵绵不绝、堪称“灵泉”。
寺院外侧有千年古银杏一株,树龄已达1200年。从唐朝算起,虽经千年风雨沧桑,现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每年结果1000余斤,被喻为“福山树王”,周围很多百姓至今仍延续着“祭树”的风俗。银杏冠幅达四五十米,4个成年人才可以抱得过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南福山有什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南福山有什么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