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起因经过结果?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
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个著名典故。故事的主人公是赵国的名将廉颇和魏国的大将军白起。当时,赵国被韩、魏、燕三国联合围攻,处境十分危急。赵王派廉颇为主将,与白起等人一起抵御敌军。廉颇和白起本来是敌对关系,但在赵国危急的时刻,两人决定联手抵御敌人。廉颇和白起联手作战,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术。他们在魏国的国都大梁附近设下防线,在这里与魏国的主力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魏国的主力军被牵制住,无法前往攻打赵国。最终,赵国得以在魏国的主力军未到达之前,成功突围,逃离敌人的包围圈。
围魏救赵的典故,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敌的象征。围魏救赵的战术也成为了一种经典的军事策略,被后人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大致故事情节如下: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遏制越来越强大的齐国势力,便开始联合韩、魏、赵等国联合对抗齐国。然而,齐国很快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接连击败了晋国等联合军队,开始对魏国进行进攻。
魏国的国相魏无忌商量对策时,得到了一个名叫李信的智囊的建议,即趁齐国攻打魏国时,晋国向齐国进攻,迫使齐国军队分心,从而减轻魏国军队的压力,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
最终,魏国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成功地转移了齐军的注意力,从而保住了赵国的安全,也成为一段著名的策略故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围魏救赵与历史故事相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围魏救赵与历史故事相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