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鄢的故事?

鄢涧(公元1479年-1541年)

  公勤恳经营,家业日兴,大典祭祖,重修名山室、名山院、建书斋楼。

鄢峻(公元1519年-1562年)

  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鄢氏族人居福建省永福141年,峻公首撰永福鄢氏族谱。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是以人别于狉狉榛榛之类,而以舒气绵基。

  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倭寇攻打福建省永福县城,峻公一介布衣发散家财招募600余名乡勇(当时永福全县人口仅3000余人)支援官军抗击倭寇大捷。数战后遇倭埋伏阵亡。朝廷敕封“义士”。

鄢茂材(公元1538年-1609年)

  博学多才,曾游历山川,参加乡试省考六次第一。为官后政绩斐然、奉公守节。著《遗珠草》、《燕游草》、《诗评集句》等。

鄢廷诲(公元1587-1642)

  明天启年间贡生,明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进士,同年授河南省登封县令。李自成欲屠城,廷诲公不累百姓自刭而亡,李自成兵自退,百姓遂为廷诲公建坟立祠。

  清乾隆帝制文赞廷诲公“义忠报国”,敕谥号“节愍”。

鄢正畿(公元1602年-1648年)

  明朝末期兵部给事中,明亡抗清。清顺治帝下诏授职,正畿公焚诏毁印,自谥全节。清乾隆帝制文赞正畿公“义忠报国”,敕谥号“节愍”。

  著《高盖山诗房抄》。

  清代名士略有:

鄢一栋(公元1691年-1795年)

  少时家贫,成年后勤劳致富,安享晚年。享年105岁。清乾隆帝御赐“六品寿官”、嘉奖“五世同堂”。

鄢荣光(公元1745年-1829年)

西府皮影介绍?

皮影戏,俗称“灯影”、“影戏”、“小戏”等。它是一种以驴皮或牛皮泡制加工,雕刻彩绘成各种戏剧人物及道具,置于“亮子”之后,由艺人操纵表演、唱白,以灯光显其形体,配之以音乐的戏曲艺术形式。群众赞之为“隔纸说话,影子抒情”;“一口述说古今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戏班子小,道具少,简便易行。一个戏班少则二三个人,多则七八个人。演出时,一人挑线(一般兼唱主角),一人拉板胡,一人拉二胡,一人敲锣,一人打鼓,有的还兼掌其它乐器并兼唱配角。各有几技,互相配合。挑线的为“全把式”,操纵表演时要表现出戏剧人物喜、怒、哀、乐的表情,还要能表演打、斗、砍、杀、翻、滚等动作。有的还能表演马上射箭,镫里藏身,杀回马枪、掷流星锤等特技动作。俗话说的“一家人吃饭,全凭一人挑线”,就是这个意思。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形式。关于它的起源与形成,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和多种说法。一说西汉文帝时,宫妃巧剪桐叶为人形,以亮光映于窗纸上,并做各种动作,以取悦太子。一说汉武帝的夫人李氏死后,武帝思念甚之,有人请方士齐少翁为其“设帐弄影”,召唤已故的李夫人。此外,还有周公“隔帘说书”说;张良用皮影“兴兵打仗”说等等。以上这些说法尽管各异,但证明早在汉代,我国皮影戏的雏形已具。后各个朝代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民间艺术形式。

宝鸡地区的皮影戏始于何时,未见有详实资料,但从艺人家谱及其口传得知,在清初顺治年间,岐山县马江何家村有王庆皮影班(弦板腔),乾隆五十年左右千阳县齐家背后也出现了皮影班(西府碗碗腔)。从清代中叶以后,宝鸡地区皮影戏繁荣兴盛。因其道具行装简便易带,演出场地不拘大小,多盛行于山区,成为西府一带节日、庙会、丧葬、乡会必不可少的演出活动。发展到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模更大,每会多以数台演出,大的庙会更多,如虢镇农历四月八的庙会,皮影戏达20多台。民国时期,宝鸡地区约有皮影班数百个。宝鸡县最多有54个,凤翔县有50 多个,千阳县有30多个。其它各县也有10个至50个不等。由于皮影班社多是农闲活动,农忙解散,多不固定,此消彼长,很难精确数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于马江向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于马江向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西府皮影介绍,对于马江向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