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的世界及历史地位?


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柬埔寨、老挝、泰国、埃及、菲律宾、尼泊尔、伊朗、约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也门、沙特+++、越南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利比里亚、黄金海岸(今加纳)、叙利亚、日本、南越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中外会议发展历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议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和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社会致力于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努力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所谓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边++。国际会议的产生:国际会议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国际会议源自古代国家的外交活动。它最初是两个国家的代表会晤以处理彼此关心的事务,后来逐步发展到数个国家以++的方式解决涉及相互利益的问题。在古代,东西方都有过原始形式的国际会议。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曾存在过诸侯国家++的实 践。例如,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和宋、鲁、卫、吴等国的诸侯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 又如公元前564年的“弭兵之盟”,参加的有14国之多。在西方,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中已有各方召开会议讨论战争或媾和问题的描述。古代希腊,则有过城邦之间的邦际会议 。比如有名的“近邻同盟”,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全体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作出有约束力的决定。然而,不论在东方或西方,上述这些++只是国际会议的雏形。

进入中世纪之后,随着封建君主制的巩固和民族国家的成长,国际会议形式在西方获得了新的发 展。其突出表现是由罗马教皇多次召开的所谓“万国宗教会议”。这些会议的参加者包括 欧洲各国的僧侣代表,也有世俗国君的使节。会议不仅讨论宗教问题,还涉及世俗问题。到15世纪,宗教会议除讨论那些重大的宗教问题之外,还探讨一些政治性问题,如国际冲突等,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曾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这些会议上,国君及其使节开始发挥重要 作用,与会的代表团初步具有了“民族”的性质。可以说,万国宗教会议是国际会议的前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历史大会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历史大会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外会议发展历程,世界历史大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