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历史与诗句?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 2000多年前,风筝就已在中国出现。据《淮南子》等书记载,春秋时期的能工巧匠公输般(鲁班),受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的启迪,用竹、木片制作木鸢(纸鸢的前身),能在天上飞三天三夜,用以窥视宋城,侦察敌情。传说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为瓦解被困在垓下的楚军,令人日夜赶制了一只特大的木鸢,让身轻的张良坐在风筝上,乘夜风悄悄地飞到楚军的上空,唱起凄凉哀婉的楚歌,触动了楚军的乡思,人心涣散,从而使项羽大败于垓下。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不再是木鸢,开始以细竹扎骨架,用纸粘贴成鸟的形状,可以引线乘风而上,故"木鸢"演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纸鸯"。
风筝的种类繁多,从外形上看大致有三种,一类是动物外形有雄鹰、蝴蝶、蜈蚣、蜻蜓、蜜蜂、双鱼、蝙蝠等等;第二类是人物外形,大多是流传较广的神话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白娘子、七仙女、孙悟空、七品芝麻官、胖娃娃等;物品外形有宫灯、花瓶、蔬菜瓜果、日月星辰等。
放风筝多为春秋两季,阳光明媚,天高云淡,孩童们在郊外旷野、在乡间河堤,牵线奔跑,逐闹嬉戏。诗人们自然不会错过这等美景,历代歌咏风筝、纸鸢的诗歌当然也层出不穷。
《风筝》
(唐) 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纸 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
风筝有怎样的起源历史?
风筝的由来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追溯风筝的起源,可上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由于战争的需求,东周哲人墨翟研制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只“木鹞”(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后来,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就是鲁班。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削竹为“鸢”,砍木为“鹞”,风筝的雏形开始形成。
鲁班的纸鸢雏形
风筝的发展
从鲁班发明了风筝的雏形,到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后来在五代,李邺给风筝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挣筝”声,风筝由此得名。唐、宋以来,风筝更是达到兴盛,家家户户都喜爱放风筝。明、清时期,风筝飞跃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精致、美丽。
风筝也从民间传进宫廷、官宦之家。在京、津等地,穷孩子管自己扎的风筝叫“屁帘儿”,而在宫廷视放风筝为“放晦气”。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剪断牵线让天上的风筝飞走,放走“晦气”交上好运。也有民俗学家认为,古人放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故去的亲友,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以便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好传送给死去的亲友。但不管何种说法,风筝都寄托了古人的情感。
风筝主题活动名称有哪些?
风筝主题活动名称有很多,例如:风筝节、放风筝活动、风筝比赛、风筝文化大展等等。
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因此在中国各地都会举行风筝主题的活动。
从古至今,风筝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除了上述提到的风筝主题活动,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活动,比如:在海边放风筝、夜间飞行的彩灯风筝、巨型风筝展等等。
这些活动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能够为参与者带来难忘的体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风筝文化起源历史故事诗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风筝文化起源历史故事诗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