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市过年习俗?
湖南郴州春节习俗
祭灶,又叫过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相传,玉帝派灶王爷到人间稽察善恶,农历腊月廿四,灶王爷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龛前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子,秉烛焚香,虔诚祷告,以求来年人丁康泰,万事吉利。过了这天,春节的喜庆气氛日渐浓厚,家家户户几乎全力以赴投入购置年货、杀猪宰羊等过年的准备了。
新岁来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春联,县人叫“对子”,多书祝福之语,用以表达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民间对联创作中,产生了许多构思奇异的光彩,深受群众喜爱。门神,多为钟馗、尉迟恭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用以驱邪避害。大红的对子和异彩纷呈的门神,似鲜艳夺目的繁花,为节日带来了浓郁的喜庆氛围。
除夕之夜,祭过祖宗后,阖家吃“团圆饭”。这顿年夜饭,特别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尤其是鱼,因寄“年年有余”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之俗,人们通宵不寐,全家团坐,吃糖果,叙旧话新,其乐融融。是夜,父母还要给小孩的衣兜里塞些零用钱,谓之“压岁钱”。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儿童们喜玩烟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赋诗论文,以消长夜。
大年初一,鸡鸣而起,开门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谓之“开财门”。大街小巷鞭炮声声,此起彼伏,响彻云宵。考究的鞭炮全用红纸扎成,燃放后,红纸屑铺天盖地,谓之满堂红,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放完响炮,祭过天地祖宗,吃过早饭,就去本村族内人家拜年。遇尊长或平辈无论老少,相见辄祝“新年好”、“恭喜发财”,“万事顺意”之类吉语,入门则口称“拜年”!旧时稍贫户之子女,则三五成群,挨户排门而入,齐声道:
发财发到底,讨点新年米;
新年发了财,银子遍地来。
主人会分送米或包谷一调羹,此谓放大吉利。至初二日,开始走村出户拜年。一般先到岳父母、外公外婆家,再依次走亲访友,互送礼品,共饮美酒,以庆新岁。晚辈跟长辈拜年,须放鞭炮,正月里只有男的出门拜年,妇女忌讳走亲拜年,嫁出去的女儿更是不能回娘家,否则,就被人讥讽为“好吃女”。据说,如果新年回娘家还会吃穷娘家,所以只能留守家园侍奉各方来客。二月,才会有女流之辈回娘家给父母亲戚拜年。
正月里最热闹的活动,莫过于舞龙灯耍狮子了。龙灯狮子所到之处,观者如山,万人空巷,气氛热烈,其风至十五日止。
春节不吃荤是什么习俗?
春节不吃荤不是中国习俗。中国的习俗是春节一定要吃荤,而且以荤为主。 在原始社会,人们食物来源有两个途径,采集和狩猎。因为采集需要付出的体力相对较轻,所以女子负责采集,男子负责狩猎。
女子的采集活动为群体提供了植物性食物,而男子的狩猎活动则为群体提供了动物性食物,因为采集获取食物相对较为稳定,所以当时女性地位较高,处于母系氏族时期。
进入农耕社会以后,人们男耕女织,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动物性食物来源不足。
好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尤其是中原地区冬季植物不会生长。
因此进入冬季后,农业活动将终止,故而阴历的十一月又称冬月,这个季节被称为冬季,冬其实就是终的通假字。既然给人们提供植物性食物来源的农业活动终止了,那么人们就考虑要去获取动物性食物,也就是去打猎,故而冬月之后就是腊月,腊就是猎的通假字。
人们在出发打猎之前要祭拜祖先和神灵,以获取祖先和神灵的指示,并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获得更多的收获,并避免伤亡。
这就是腊祭,后来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腊八粥。
吃完腊八粥男人们出去打猎了,到第二年开春之前,无论收获多少都必须回来,否则就会影响第二年的农业生产,得不偿失。
因此快到春天时留守的妇女儿童就会翘首期盼男人们的回归,后来逐渐演化成了春节的团聚。
男人们回来之后多多少少都会带会一些动物性食物,于是整个群体在一起欢歌燕舞,大鱼大肉的庆祝一番,这个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过年,过春节。因此中国人春节必须要吃荤,而且以荤为主。春节不吃荤绝对不是中国的习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留守儿童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留守儿童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