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庙传说?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
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临汾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临此。
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举行祭尧仪式并逢庙会,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定为皇会,届时全国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前来谒祭,庙会之盛为华北之冠。历代帝王将相,达官司显贵,墨客骚人,对尧庙吟咏甚多,赞叹备至。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尧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其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长廊内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龙刻云,工艺不俗。由于老的广运寺已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来重新修建的。
临汾尧庙的历史渊源?
尧,据说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名放勋,号陶(音yao)唐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古帝。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惟天为大,唯尧侧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见尧王功德无量,众民爱戴。后人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名君——尧王,便在临汾城南四公里的地方建筑了尧庙。其所在地叫尧庙村。由于帝尧建都临汾,因而史称“尧都平阳”。尧庙建于临汾,更证实了这一说法的正确。
尧都区各村村名来历?
尧都区位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各村村名来历丰富多样。例如,有的村名来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如尧庙村、舜庙村,以纪念中国古代圣君尧、舜;有的村名与地理环境相关,如水泉村、山头村,反映了村庄周围的自然景观;还有的村名与当地的产业或特色有关,如石炭村、红枣村,突出了村庄的特色资源。这些村名不仅反映了尧都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展示了各村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方向。
临汾尧庙景区主要特点?
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
五凤楼秀丽、雄伟。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楼高19.3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楼顶直立陶人30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
尧井亭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式,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
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召见众臣共商国事的地方,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为2400余平米,建筑为清代无斗拱大木作建筑。殿高23米,通进深26.3米,通面宽43米。殿内有12米通顶立柱42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细,狮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争奇斗艳,实为国内罕见。
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
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游人无不称奇。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从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
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橡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
“夜笑柏”系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昼伏夜长,树寿绵长,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临汾尧庙村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临汾尧庙村历史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