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洋西米比喻什么?

上海话中的洋西米就籼米。因为籼米的特点是胀性大,所以人常用它来比喻胀性大的事和物。

稻米分为三类,有糯米,粳米和籼米,从米粒型状分,糯米短圆,籼米细长,粳米为两者之间,从吃口粘糯分,糯米的粘性最高,籼米的粘性低,粳米居中,粳米胀性低,口感软糯;籼米胀性大,出饭率多,但软糯性不及粳米,所以喜欢吃粳米的人最多,我们平时做饭,煮粥一般都是用粳米。

为什么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大损失?

文化,是人类从昨日走向明天的进程中留下的印记。文化,也是人类行为的精神内涵,是一种生活氛围,一种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的特殊财富。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居住作为人最主要的行为之一,也是文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上海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结合的大都市,海派文化是一种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开放性和变革性中孕育着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容,令上海人在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实惠。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海派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极富价值的艺术性,这一点已深深地融合在上海人的生活中,表现在其细腻、柔和的性格特征中。所以,海派文化可以作为上海地区独有的居住文化进行举例和分析。

海派居住文化最典型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曾经居住了60%上海人的石库门和里弄。现任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博士曾经说过:“单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消失是正常的,而且石库门的结构也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 但是,石库门作为近代文化的象征是永存的,它是上海人开拓一种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新生活的标志,是上海人走向新文明的开始,因此,如果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重大损失,今天的上海人将有愧于后人。”

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显然是洋文化的延续,然而又保留了天井、客堂等中国传统的东西,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又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思想开放、性格随和、思路敏捷等等。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了一种文化。

北洋军阀中的洋啥意思?

北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更多的是指一种政治势力。咸丰十年,清国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衙门之下又有两个职位,一个叫做三口通商大臣,另一个叫做南洋通商大臣。而这个三口大臣便是北洋大臣的前身。正式得名是在同治年间,清政府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缺。裁撤后,所有洋务与海防各事宜,均归直隶总督经管,颁发钦差大臣关防,称“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

而此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是谁呢?那便是李鸿章,在这个职位之上,李鸿章一是办外交,二是办洋务,而所谓的洋务,是筹办轮船、电报、煤铁、纺织等企业,也就是我们课本上说的洋务运动,另一方面则是组建所谓北洋军,这北洋军,是中国史上第一支海路联合部队,有海军(北洋水师)、也有陆军(北洋军)。

自然,这事也不好办。随后甲午战争,李鸿章一手操办起来的北洋水师,便赔了个底掉,陆军更是难以抵挡日军进攻。所以到1895年之后,清政府便开始在小站练兵,也就是后来的新建陆军,即历史上的北洋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洋历史文化的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海洋历史文化的意义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海话洋西米比喻什么 上海洋历史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