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历史由来?

等差数列是由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在1784 年发现的。

 高斯7岁那年,父亲送他进了耶卡捷林宁国民小学,读书不久,高斯在数学上就显露出了常人难以比较的天赋,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高斯十岁那年,教师彪特耐尔布置了一道很繁杂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把1到 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教师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即刻把写着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

彪特耐尔起初并不在意这一举动,心想这个小家伙又在捣乱,但当他发现全班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高斯时,才大吃一惊。而更使人吃惊的是高斯的算法,他发现: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是101,第二个数加倒数第二个数的和也是101,……共有50对这样的数,用101乘以50得到5050。

这种算法是教师未曾教过的计算等级数的方法,高斯的才华使彪特耐尔十分激动,下课后特地向校长汇报,并声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教高斯的了。

在数学史上,中国古代数学名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孔子算经》、《张邱建算经》等,对等差级数(数列)a+(a+d)+(a+2d)+(a+3d)+...+[a+(n-1)d和等比级数(数列)a+aq+aq2+ aq3+...+ aqN-1都列举出计算的列子,说明中国古代对数列的研究曾作出一定的贡献。

古老的《易经》一书中写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分割本身已经寓有数列中的等比思想。

高中数列什么时候学的?

高二的时候学的。

在国家教育部门实行的新高考政策中,数列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的内容,必修五的课本是高二的数学,所以是在高二的时候开始学。

“数列”的主要内容是数列的概念与表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

七种数列的规律?

小学数学常见的七种数列规律如下:

1. 等差数列: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相等。

2. 等比数列: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相等。

3. 斐波那契数列:数列中每一项等于前两项之和。

4. 平方数列:数列中每一项都是一个自然数的平方。

5. 立方数列:数列中每一项都是一个自然数的立方。

6. 阶乘数列:数列中每一项都是一个自然数的阶乘。

7. 质数数列:数列中每一项都是一个质数。

了解这些数列的规律,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数列的数学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数列的数学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高中数列什么时候学的,数列的数学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