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智多谋的故事?
、《空城计》:
诸葛亮把大部分的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城内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这个时候突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带了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还传令打开城门,派了人去城门洒扫,诸葛亮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琴,态度很是从容。司马懿看到这个情况感觉有埋伏,不敢贸然派兵,最后还是退兵了。
2、《草船借箭》:
周瑜难为诸葛亮,要求他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之箭,这个要求实在苛刻,但是诸葛亮却说只要3天就可以完成,还立下了军令状。
前二天时间,诸葛亮都按兵不动,好像没事人一样。第三天他暗中安排鲁肃准备20只大船,上面绑着草人,半夜三更的时候,江上起了大雾,诸葛亮到曹军水寨前假装要打仗一样,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射箭。诸葛亮就这样轻松的完成了任务。
3、《木牛流马》:
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4、《病重逝世》:
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
王阳明平叛的故事?
在明朝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号称十万大军,造反的理由是奉太后秘旨,令骑兵入朝。而当时在江西讲学的王阳明,虽然面对的是十万大军,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决定迎难而上。
王阳明最初无兵可用,只能东拼西凑地拉来2000人。面对朱宸濠的十万大军,这样的力量对比无疑是极其悬殊的。然而,王阳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勇气,成功地调遣军力,最终击败了朱宸濠的叛军。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王阳明的胆识和智谋,他不仅没有被强大的敌人所吓倒,反而能在劣势中发掘出优势,成功地化解了危机。他的决断和勇气,以及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冷静和深思熟虑,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历史人物研究中心都干什么?
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要研究历史,就不能不研究人,研究那些创造历史活动中有所作为、发生影响的历史人物。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写历史的书,无不以大量的篇幅谈论人物,中国历史学经典就是明证。比如《史记》,司马迁在书中设本纪、世家、列传,都是讲人物的。以后的官修史书也都与此大同小异。近代以来,历史书写方式有很大变化,但写人物,仍是所有历史书写者都避不开的。近几十年来,因思想解放,许多禁区被突破,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都进入史学家的视野。于是历史人物的传记、年谱大量出版,历史人物的日记、书信等大量地被发掘出来,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
专门研究历史人物,已是历史研究的一大主题。即使不是专门研究人物,你也无法回避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业。如你研究近代经济史,不能回避搞洋务实业的盛宣怀、搞大生纱厂的张謇、搞铁路的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如此等等。搞近代政治史就更不用说了。搞军事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学艺术史,等等,无一例外,都要和历史人物打交道。所以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内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善于挖掘军事历史故事的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善于挖掘军事历史故事的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