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过烟火的讲究?
- 2、农村过烟火有什么讲究?
- 3、花炮节的习俗?
- 4、元宵节的习俗?
过烟火的讲究?
常言道“起屋造般彻夜不眠”,枝宜一带不管是绅士还是黎民均当人生大事。因此从旧屋迁入新居,落成庆典,隆重热烈,一丝不苟,俗称“过烟火”。 新居落成后,房东即请算命先生掐算“过烟火”的日期,算命先生根据房东所占“天干地支年月日时”八字,择出阴历某双日为黄道吉日,便是“过烟火”的好日子。
选定的日期隔定的期,东家便去请七姑八姨、一亲六戚、三朋四友到他家作客。
“过烟火”头一天,东家就请吉长师傅(即厨师)进门剁剁砍砍开生案。次日迎台老师吹吹打打、大炮手放鞭点铳、红礼先生记礼单、支客先生内外张罗。亲戚六眷也都带着礼物,或钱或物或匾,于中饭之前赶到东家参加“过烟火”的仪式。
“过烟火”在拿酒席之前进行。支客先生带着主妇,杂工和迎台老师们一起到东家旧屋里,从旧灶里取出火种,引燃火篮子(一种陶制烤火用的器皿)里粗糠壳或草渣使其大烟暴暴的,从锅里端出大气腾腾的饭甑子放入箩筐,从灶门口拿柴装进夹担,还有早已挖出的带兜带土带叶带巅的两根大青竹和一张木梯,主妇提火篮在前,将甑子、锅筷碗瓢、竹子、梯子等提的提、抬的抬、挑的挑、扛的扛,在鞭炮的轰鸣中,欢快的唢呐声中,浩浩荡荡走向新屋。主妇将烟火送进新灶,架上柴禾把甑子里的饭蒸得热气腾腾。这表示“烟火”过过来了。烟子越大蒸汽越大,意味着东家香火越旺,往后多子多孙多福,烟火延绵不断;挑柴进门即表示东家“财运”到了;放在大门两侧的大青竹,表示东家往后的日子如春天竹笋,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强,屋檐竖着梯子表示东家从即日起,生产、生活、财运、仁途、学业等等如矮子爬梯,步步高升。随着迎台老师的吹打乐,亲友送来的如“吉日高照”、“紫气东来”、“乔迁致喜”等匾牌升挂中堂。
农村过烟火有什么讲究?
在农村,很多地方过年的时候还会燃放烟花爆竹,这有这几个方面的讲究。
第一个方面的讲究,过年燃放鞭炮是传统习俗,是过年年味的传承。爆竹声声除旧岁,喜庆而又祥和,有很多讲究,各地风俗不一样,腊月二十四送灶,就有人家放鞭炮了。三十日上午敬财神,鞭炮是少不了的。大年初一,新的一天开始,一般来说从夜里零点开始断断续续就有人家放鞭了,那叫开门鞭,开门大吉。
在农村三十晚上关门迟,把家里打扫干净,准备好初一一切东西,在农村非常讲究,初一图个吉庆,不扫地,不洗衣,用水不乱倒,不用针,不睡懒觉。
三十晚上大锅饭锅巴不准动,叫存粮。鱼要煮两盘,留一盘不动,叫年年有余。总之风俗很多。
花炮节的习俗?
花炮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习俗包括点燃各种类型的烟花和爆竹,以示庆祝和喜悦。
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举行舞蹈和音乐表演,以展示他们的文化传统。此外,还会有各种美食和小吃摊位,供人们品尝和享用。整个节日气氛喜庆热闹,人们都愉快地欢庆这一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
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二、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源于汉明帝时期。永平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平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四、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五、扭秧歌
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平最高。
六、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放烟火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放烟火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