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米酒有多少度?

古人喝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发酵酒。这种酒,与如今的米酒和黄酒较为相似,酒精度数比较低,多数只有几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10几度。也就是现在人们的喝的啤酒的度数吧!

 

  这种酒酒精含量低,一般也就是15度左右,只是比啤酒度数高一些而已,并且味道也远远不如蒸馏酒辛辣,反而微微发甜。所以这才符合古代人动辄十几碗大碗饮酒的场面,如此看来,如果将现代常喝高度数白酒的人拿到古代,估计个个都是“酒中仙”了。

  从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20;大多是10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20度以下的,甚至是10几度左右。还有《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这段故事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

  白酒是宋元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到了元朝,酿酒工艺改造,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这种工艺酿造出来的酒接近现代工艺,酒的度数也比较高,所以即便是武松,连饮十八碗以后也是不胜酒力。

  古代的酒一般都是曲酿发酵酒,度数比较低,9度到18度那样,后来的蒸馏烧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酒,大概接近50度,在《本草纲目》的记载里,烧酒在是元朝时出现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典故朱熹?

南宋时,南安官桥的黄山村住着一位理学家蔡居易,名重一方,当时正在同安为官的朱熹也曾听闻他的名声。

朱熹与南安文人士子多有交往,这一天,他正从官桥黄山村路过,看见了田亩竟是按八卦阵划分排列而成,心想此地定有贤哲居住,不禁会意起了往日里听过的那位蔡居易之名,决定往村内一看究竟。

不一会儿,就听到了鼓乐之声,循着乐声来到一座红砖大厝前。屋里似乎正在为亡故先人做功德++,只见大门写着一幅对联:报亲恩无可无不可;做功果其然岂其然。

朱熹一看这对联,颇得儒释道三教精髓,而朱熹本人也是精研儒释道的大家,所以对这幅对联越看越是欣赏。又见门匾上写着“莆阳世胄”——莆阳是蔡姓的郡望堂号,心想这里一定是蔡居易家了。于是,就命随从投了名刺拜会。

这边蔡居易得知是朱熹来访,十分欣喜,赶紧正衣冠,迈开大步出大门而来,向朱熹行礼迎接。当时正好日近晌午,他便吩咐家人在偏堂款待朱熹的随从用法,一遍请朱熹到正堂客厅入座。

这边偏堂中,随从们见饭菜不仅份量足,米饭香,还有酒有肉,心想这蔡贤人果然大家风范,对待下人都这么好,朱子那边的宴席一定十分丰盛,便唤个人偷偷前去探视。不曾想,却只见桌上只有四个小碟子,一碟茄子,一碟黄豆,一碟盐,一碟海苔。然后两人正在堂上谈笑风生,举杯对饮。就这么四小碟粗菜,蔡居易和朱子竟然还相互客气起来了。

“今日有幸聆听先生之言,不成敬意,先生请用!”

“贤兄客气了,有茄何须豆,有盐焉用苔。”

那偷看的随从心想,照朱子这意思,不是一碟茄子就碟盐就可以了?正胡思乱想间,却见一旁蔡家人提着酒壶往里装井水,然后送了进来。随从更傻了眼,敢情这两人竟是用井水在对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我国生产甜酒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我国生产甜酒的历史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古代的米酒有多少度 我国生产甜酒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