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的会议内容及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建设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1987年10月25日,来自全国的1936名代表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 沈传亮:从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到1987年已经将近10年时间了,我们进行了很多新的探索,推动着经济社会都在往前发展,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什么这么干社会主义,而不那么干社会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和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上确实有议论。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有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从理论上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它给予回应和解释,把改革开放的事业继续推进下去,十三大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大会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 沈传亮:这个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中国的这个社会主义处在什么样一个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主义。第二我们这个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
1962年全国科学技术会议和什么会议?
1962年3月于广州召开了两个会议:即国家科委举行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文化部、全国剧协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两个会议都称“广州会议”。针对会上知识分子要求摘掉“资产阶级帽子”的强烈呼声,周恩来向两会代表发表讲话,回顾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和党对知识分子历来的正确认识,重新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陈毅也讲了话,宣布给广大知识分子“脱帽”(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冕”(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
1962年全国科学技术会议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科技盛会,与之同时举行的是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科学技术会议旨在总结科技工作经验,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会议期间,讨论了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措施,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则是为了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个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和农村工作方面的重大决策和发展。
为确立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拿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这两次会议之间有什么联系。初三下册历史求解?
(1)1919年,一战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协约国集团分别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为了解决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反+++各国的行动,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的进程.雅尔塔会议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1949年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军事集团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事集团建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在今天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发展为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会议知识体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会议知识体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