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在明清时期的称呼?

郑州在明清时期被称为郑县,但依旧保留市级规模。

扩展资料

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下游,居河南中部偏北,东接开封市,西依洛阳市,南与许昌市、平顶山市接壤,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焦作市相望,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

郑州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全市总人口988.1万人。2017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为9130亿元。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位于中国地貌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接过渡地带。

宁国的历史典故?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宛陵县南乡置宁国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江南著名古邑。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宁国县撤县设市为宁国市。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后来,周公旦(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传至九世祖卫武公,封子季亹于甯邑(今河南获嘉县、修武县一带)为甯国。国人以地名为姓氏,季亹为“甯”(姓读nìng)氏始祖,现河南获嘉、修武是甯氏发源地。甯国为卫国的诸侯国。甯国取名于《易·乾卦》:“首出庶务,万国咸宁”,意为邦宁国泰,长治久安,又有宁静致远高雅之意。

春秋时,楚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庄王亲率大军出伐陈国和甯国,击溃来援的晋军。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春,楚郑邲地之战结束数月后的同年冬天,楚庄王乘胜攻灭萧国,形成对甯国的月形包围,甯国险遭灭国。

在220多年中,甯氏傲居卫国公族为卿达七世,直至公元前546年甯喜(卫国大臣)被卫献公诛杀,招至灭门诛连,甯氏子孙被迫四处外逃,开始迁往河北、山西、山东、安徽和岭南两广等地。

此间,甯国家族(应是侯族)的一支一路南逃,来到了今天的安徽省宁国市霞西镇至南山街道万福村一带定居下来,取地名仍为“甯国”。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甯姓人氏不断增加,甯国村(今为万福村)成为甯姓人氏的中心活动地带。甯国人正直豪爽,勤劳,臂长力大,勇敢好战,成为山越人的一部分。“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之后,甯国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宛陵县南部之乡地名,称甯国乡。

湘妃祠典故?

湘妃祠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历史建筑

湘妃祠,又名湘山祠,位于君山东侧,为湖南最早的祠建筑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注:指公元前219年),……浮江至湘山祠。”唐代巴陵县令李密思《湘君庙纪略》载:“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王毁废后,亦久无构置。”可见秦代以前就已有湘妃祠,祠里供奉湘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湘妃祠

所属地区

湖南岳阳市

建造时期

1986年复建

文化背景

湘妃祠远景

传说湘妃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距今4000多年前)的人物,皇帝尧的两个女儿,当时社会实行禅让制,尧帝觉着舜很有才能,想传位给舜,为对舜进行三年考察,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

舜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顺利度过了考察期,继尧之后登上帝位,成为我国上古时期最有作为的五帝之一。

鉴于舜的两个妃子的功德,汉代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推为第一〇二妃。

死后,成为湘水神,又称渊德侯。

人们为了纪念她们,便在君山建湘妃祠。

重建

现代重建的湘妃祠(正门)

历史上,湘妃祠多次被毁,又多次被重修。湘妃祠是由当地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的,由李水生设计。

该祠是以《巴陵县志》1804年(嘉庆九年)图舆为蓝本,以清式砖本结构的单檐殿宇、一轴线为主本庭院式、两边为砖石结构的骑马墙、三进殿宇相对封闭空间的布局手法;总建筑面积1003.8平方米,1986年9月1日竣工开放。

整个湘妃祠均用民间小青瓦盖面,素而古朴。白的院墙,青色的屋面,与青山遥相呼应,白墙与蓝天绿树,相映协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郑州明清历史故事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郑州明清历史故事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州在明清时期的称呼 郑州明清历史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