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过其实主人公?

是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另说死于狱中

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例子?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以说是一个两面皆有的例子。蜀汉先主刘备在临终前,曾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没有因此而认真观察马谡,反而任命马谡为参军。

马谡虽自幼熟读兵书,但从没独自领兵“实战”过,属于“纸上谈兵”一类的人物。而街亭,是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棋子,事关全局成败。

这么重要的一个阵地,无论如何也得派一员厮杀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守护。但诸葛亮因欣赏马谡,未能中正不阿地评价马谡的能力,一意孤行,弃用魏廷、吴壹等老成持重的将领,“违众拔谡”。如此偏信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众人不服,也直接导致了此次北伐的失败。

事后,诸葛亮又展现了公平公正的一面,按照所立军令状,挥泪斩马谡。此举又收拢了众将的信服,保证了军队内部的人心稳定。从上述事例,可见领导者的“中正不阿,不偏不倚”对事业是多么的重要。

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在与人相处当中就掌握不好分寸,有一次和他的同学一起玩的时候,给同学取外号,因此受到了同学的排挤,这是爱因斯坦小时候发生的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马谡是怎样的一个人?

马谡字幼常,史书上说他才能过人,喜欢和身边的朋友谈论国家的形式和一些军事观点,因此丞相诸葛亮对他特别器重,每逢召见他,和他在一起谈论常常是“自昼达夜”。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兵出征南中(包括当时的益州、永昌、越隽、四郡)讨伐雍,临行时马谡送他几十里。诸葛亮对他说,我们在一起工作了这么久,希望你能为我这次出征提一些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的叛乱势力,凭借地势险要,距蜀又远,不服已很久了,即使今天打败它,明天也很可能还会重新反叛,如今您正要全力出兵北伐,以对付强贼。叛乱势力知道我们国内空虚,反叛也会加快,用兵的原则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您能使他们心服。

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完全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他率部进入南中,捷报频传,斩了他们的头领雍。孟获看不下去了,想要继续为了独立而战斗。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心中神一样的存在,十分有影响力。诸葛亮命令部下一定要想办法活捉他,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后一次捉到孟获时,还是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心服口服地说,你真是有神威的人,我不再造反了。

南中平定后,面临着一个治理的问题和如何防止反叛的问题。诸葛亮依然采取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蜀军在南中不留下一个官员或者士兵,让孟获这个当地领袖有对诸葛亮服气的人物管理这个地方,用当地的部落的人去管理当地的百姓,去管理当地的事务。这一战略思想的运用,大得人心,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这里的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这对于平定南中、稳定蜀国后方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后的北伐中,使诸葛亮能够集中兵力对付曹魏,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由此可见,马谡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言过其实的历史人物名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言过其实的历史人物名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例子,言过其实的历史人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