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故事摘抄?
1935年2月,红三军团第十二团政委钟赤兵,在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右腿骨头被打断。直到再占遵义后,才做了截肢手术。腿伤还未愈合,部队又要出发了。他坚决要求跟着部队走,表示就是爬也决不离开红军。长途行军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都非常艰难,而他刚锯掉一条腿,更是难上加难。
走平路时,战士们就用担架抬着他,遇到悬崖峭壁,他就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前进。每迈动一步,伤口便剧烈地疼痛,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有时实在难以拄拐通过,他就在地上爬着走。红军经过腊子口时,他的伤口又发炎了,整个人还发起高烧。但当他得知另一个战友也在发高烧时,便毅然把抬着自己的担架让给战友。就这样,钟赤兵靠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拖着一条腿走完了长征路。
停云诗的典故?
《停云》诗中没有用典,而是模仿《诗经》的形式,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陆成江”等诗句,则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红军长征中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一、断肠就义红军师长
1934 年12 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进行了一次惨烈的血战。红军伤亡很大,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在这场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负责掩护中央机关转移。主力红军西渡湘江后,敌军切断了他们的通道,全体官兵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最后,除少数红军突出重围外,6000名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面。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的百余名官兵在突围中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他本人腹部受重伤,不幸被捕。在被敌军抬往县城的路上,他从昏迷中醒来,乘敌不备,用手伸进腹部伤口,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 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和信念。
二、贺子珍舍身救伤员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妻子。长征开始时,她已怀有身孕。1935年4月的一天,贺子珍随干部休养连在黔西盘县境内隐蔽休息时,突然遭到+++飞机的袭击。一个担架员被炸死,伤员暴露在田地里,敌机又一次俯冲下来。在这危急关头,产后虚弱的贺子珍立即冲过去扑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躯体掩护着伤员。伤员得救了,贺子珍却倒在血泊中,她身上嵌入了17块弹片。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只得把表层的弹片取出,有些深入体内的弹片伴随了她一生。
部队又要出发了,贺子珍为了不拖累大家,影响部队行军,主动要求留下来。毛泽东和战友们坚决反对。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她继续随部队长征。贺子珍这种舍生忘死救伤员,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激励着战士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最后的胜利。
苍霞晚照典故?
苍霞晚照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
出自清朝梁上国《苍霞晚照》诗曰:“涨落芳洲日欲斜,半江残照烂晴霞。赤城散绮川如练,句里丹青属谢家。”
福州评话序头中有“梅鹊争春白鹭岭,落霞晚照苍霞洲”两句唱词。
苍霞洲原为闽江水域,位于台江区南部江滨地段,万寿桥(今解放大桥)以西,中平路(即田垱)以南的闽江沿岸,呈长方形地块。这里水陆交通发达,空气清新,隔江与龙潭角、仓前街、上渡街相望,闽江景色尽收眼底。
《福州百科全书》解释:“泛指中平路以南至闽江北岸,西至支前路一带,古为冲积洲,后淤成陆地。相传由观赏仓山晚霞倒映江中而得名,苍霞晚照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
北宋后期,苍霞洲从闽江中露出水面,成为冲积洲地。明代,苍霞洲还比较荒凉。据闽人郭柏苍《全闽明诗传》记载,它当时名叫仓下洲,是面对着江对岸的盐仓山(今仓前山)而言。
明末清初,台江一带商业繁荣,沿苍霞洲之闽江,系通往闽江上下游重要航道。境内三捷河、新桥仔河纵横其中,沿江有美打道、恒昌埕道、篷埕道、南福道、娘奶庙道等道头,
舟楫来往方便,闽江上下游商品在此集散,街市渐趋繁荣,旅社、茶馆、酒家、戏场应运而生,妓寮开始出现。居民愈加增多,形成街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关平路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关平路的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