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自称自己的儿子?
古人一般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或者“小儿”等。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儿子。
子息、儿息、贱息、弱息等名称为书面语,儿男、儿郎等名称为口语。另,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嫡嗣、宗子等,妾出之子则称庶子、余子、孽子等。
如果家中不止一位儿子,则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儿子排行次序。
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有时也作中),叔子则不一定是第三子,幼子(最小的儿子)称季。如果一个人有三个儿子,那么第三子可以称“叔子”,也可以称“季子”;如果一个人正好有四个儿子,那么叔子就是第三子;如果有四个以上的儿子,那么除老大、老二及幼子之外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叔子。
因为“叔子”的不确定性,所以后来就改用了其他表示法。如:老大称长子,老二称次子,老三称三子,老四称四子,老五称五子,……,最小的儿子称幼子。
犬子典故:最开始,"犬子"之称,其实并无小名之意,只是司马相如的父母为了小儿好养活,便特意选一个低贱的字词为之命名,以远离鬼魅,但因为司马相如长大后自己改了名字,"犬子"才成了小名。
随着司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断为人所知。自此而后,因为司马相如的巨大历史以及文化影响,人们谦称自家儿郎,便纷纷用上了"犬子"一词,争相仿效,附庸风雅,竟一时蔚然成风,堂堂皇传至于今日,成为中国人日常用语之不自觉习惯
古代省长叫什么?
省长叫:郡守、太守、州牧、观察使、承宣布政使司巡抚。唐时为道、州、县、州观察使。明时叫承宣布政使司,明后期,清时叫巡抚。省长相当于布政使,从二品,掌一省之政;省委书记相当于巡抚,正二品或从二品。自元朝起开始划省而治,所以今天的省长只有对元、明、清三朝才有比较。
元世祖时开始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当时的行省管今天的数省,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为从一品官。
明朝基本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设三司,布政使司管理民政,相当于省长,为从二品官。明朝中后期出现了管理地方的“巡抚”,但巡抚管理一省或多省军政,且常为中央大员临时下派,不好与今天的省长画等号。
清朝巡抚作为正式的省级政府大员,管理一省的民政,相当于省长为从二官。
巡抚初设时,往往是在本省“往来巡抚”,与布政司合署办公。景泰、天顺以后,各地巡抚陆续开府建衙。
古代省这个概念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叫法不同,比如州,道、路、省,等等省长以前叫太守、州牧,刺史,观察使、节度使、布政使、平章政事等等。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郡县制,汉朝的时候,皇帝感觉太多郡了管不过来就派了几个人去各地巡管,没想到事儿太多就驻扎下来了,他们管的地叫做州,长官叫刺史或者州牧。随着朝代的更替地方势力和中央总是有些较力,中央撤不掉你就弱化你,州缩小管理范围变成了城市。
比如唐朝的时候郡改为州,长官职位不变还叫刺史。中央就在上一级另设机构管理道。道的长官叫节度使,有时候也叫经略使,观察使。
宋朝的路,元明清的省和唐朝的道是一个路数。道,路,省都是巡查使的身份。比如清朝的省长官不叫省长叫巡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历史故事文雅创意称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历史故事文雅创意称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