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恶淫为首的历史典故?
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首这段话出自:《围炉夜话》(清)王永彬
原文如下:“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后演变流传为:“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意思是说,所有的道德是首先讲求的应当是孝,但孝是只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究行为的话,那些贫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所有的恶行中最恶的是淫,这个只能看他的行为,而不能看他的心,如果看心的话,这世间就没有完美的不淫的人。

第一句讲的是“孝道”,说看一个人是不是符合“孝道”,不是看他有没有给老人贵重的东西,而是要看他心里有没有老人,如果论财富,穷人家难道就没有孝道可言了?
第二句说的就是“性情”,只要是人,就不会对异性没有感觉,但是有感觉是一回事,是在心里的。“论心世上无完人”说的就是不能以“心里有没有感觉”作为依据,如果以这一点做依据,世界上就没有好人了。因为很难有人一生一世,心里从来没有被其他异性感动过,从来不曾为其他异性泛起过一点水花。所以儒家讲“发乎情,止乎礼”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一个男人,他对一个女性欣赏,这是感情问题,这是“发乎情”,很自然的;但是怎么处理,却是一个理性问题,儒家赞成“止乎礼”。所有善事里,孝敬父母第一,但这个主要看心,不是看表面行为,不是说锦衣玉食给父母就是孝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贫寒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所有的恶事里,以好色为第一,但这个主要看行为,不是看心,如果按心念论,世人都免不了面对美色动心,这样的话,世上就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了。
"耳朵里塞驴毛"的典故如何来的?
"耳朵里塞驴毛"没有出处,是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意思是:别人说话,听不见。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句、历史典故等有关连。扩展资料:俗语范例:
1、八字俗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自家人不说客套话;话走到哪儿,算到哪儿;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这一回胜过那一回;会干得不如会说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2、十字俗语;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这些俗语中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这些俗语中的历史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