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的由来?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歌曲鉴赏150字以内?
这首民歌共十一句,可分为三个层次。“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开头三句以说唱艺术的传统手法开篇,充满深情眷恋地歌唱家乡,句句不离 “凤阳”二字,强调那里以前本来是个 “好地方”。
接下去声情陡然一转,唱起了凤阳的现实。如今的凤阳再也没有了往昔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是另一番让人心酸落泪的悲惨景象:“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灾殃。”这是第二层。这里,作者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粗线条地勾勒出凤阳所蒙受的巨大灾难,将这灾难同朱元璋这个皇帝的出现联系起来,控诉他是为这块好地方种下祸根的罪魁祸首。这里,“三年”二字反复出现三次,并不是确指水、旱、蝗灾各占三年,而是意在突出强调这些天灾接连不断地反复出现,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不仅如此,还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哀痛欲绝的感情,造成浓烈的悲痛气氛。
凤阳花鼓歌曲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富有活力的表现形式而闻名。歌曲通常由一群歌手和一群打击乐手共同表演,歌手们用清脆悦耳的歌声演绎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打击乐手们则以花鼓和锣鼓的鼓声为歌曲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凤阳花鼓歌曲通过简单而又朴实的歌词和明快的节奏,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个表演充满了欢乐和++,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因此备受喜爱,并成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凤阳古城文化特点?
凤阳,古称“钟离”、“濠州”,滁州市下辖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处于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北濒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
凤阳是全国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凤阳县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4.9万(2009年底),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西华路人民广场。凤阳县辖14个镇、1个乡。
凤阳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今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是“改革之乡”。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遗留的明中都皇城故城及其附属建筑、明皇陵、鼓楼、大龙兴寺、禅窟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城故城遗址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1955年著名凤阳花鼓老艺人刘明英和欧家林应邀赴北京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王三姐赶集》,凤阳花鼓被周总理比作东方的芭蕾舞,自此凤阳花鼓又称“东方芭蕾”,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凤阳县花鼓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凤阳县花鼓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