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东渡的历史人物是谁?

鉴真,唐代赴日传法名僧,日本常称为“过海++”﹑“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一说十六岁)于扬州大明寺出家。曾巡游长安﹑洛阳。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讲律藏。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荣病死,鉴真双目失明,751年(唐天宝十载)又回到扬州。

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道航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信以为真,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转送明州(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中国古代下海是什么意思?

1)谓出海。 元张之翰《再到上海》诗:“下海人回蕃货贱,巡盐军集哨船多。”

(2)旧时戏曲界称非职业演员(票友)转为职业演员为“下海”。

这一说法据传最早源于戏

“下海”与“下南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同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福建广东一带人民常为了躲避战祸或自然灾害,冒险去南洋谋生。

这种行为有很大的冒险性,但毕竟有人还是会锦衣还乡。

如印尼巨鳄——林绍良,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抓壮丁而远下南洋的

郑和下西洋几次从泉州出发?

一共五次!!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于锡兰山时,郑和曾布施该地佛寺并立碑留念。此碑现存于科伦坡博物馆。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生擒,回国献永乐帝。 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明钞本 马欢:《瀛涯胜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4 在苏门大腊时曾助当地平乱,擒其伪王苏干剌献给朝廷。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1],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几次出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几次出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七次东渡的历史人物是谁_中国古代下海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