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及意义?
个人认为,在历史的发展长歌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近代的自觉民族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发展新阶段。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体上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几千年来历史的演进,第二阶段是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共同斗争中形成了自觉的认识,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地努力奋斗,从抗美援朝的胜利,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家蓬勃发展,进而屹立在世界之林,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生的强大影响,让人民的民族感也日益提升,让世界各国人民刮目相看,进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的大统观念的形成是在历经深重磨难后,用血肉和时间铸成的。
中华民族所以能成为这样一个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公认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也不仅有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是在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因此也必将长期地存在,谁也无法人为地把它取消。
观念,观点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不是一个血缘概念,多个民族生活在一起,民和族结合,民组成的族,人组成的族,感觉好,民族一词被发明出来,民族这个词出现是比较早的,和梁启超没关系,和中华一结合,感觉好,就沿用了下来,这个也是比较早的,中华民族是主要是华夏民族和部分其他民族人士提出来的概念,1912年后,后来被国内相当民族其他民族广泛认同。
如何理解民族文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文化的多样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但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文化的同一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这一共性是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分难解的关系,并在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上形成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文化的同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而存在,同一性寓于多样性之中,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中华民族双重认同的基础。就民族认同而言,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文化是民族自我认同的基础,每一个人都有对自己身份的自觉认识,如果不明确自己是什么人,就会出现认同危机。文化的多样性是各民族自我认同的基础,而文化的同一性则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
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数千年而经久不衰,与历代统治者能够较好地处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有密切的关系。多样性或多元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人生礼仪、岁时礼仪、节日、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杂技及各种工艺等)及衣食住行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方面。历代王朝在处理多元的问题,一般实行“一国多制”、“文化多元”的政策,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等。在宗教方面,也实行宗教多元和包容的政策,充分利用境内各种宗教来维护社会秩序。不同宗教信徒之间,基本上能够和睦相处,共生共存。尤其是清代,“一国多制”、“文化多元”和“宗教多元”的方针得到充分的体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其它民族认同中国历史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其它民族认同中国历史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