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人才选拔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视人才选拔制度?
第一,中国自秦朝以来多数就是大一统的国家,需要从各地公平选拔人才作为缓解地域矛盾的手段之一。
第二,中国作为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国,需要有效选拔人才巩固政权。
第三,中国自古高度重视教育,结合教育体系,利用人才选拔制度作为提高社会阶层人员有序流动的手段,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第四,中国古代儒学立国,重视教育,重视选拔人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与时俱进 阐述?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较为进步的制度,因为采取分科举士的办法,所以称之为科举。科举是寒门学子从下层社会进入上层社会的最优选择,“学而优则仕”,“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只要科举成名,那便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更是光宗耀祖、前途似锦。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形成于唐朝,完备于宋朝(科举制度万分兴盛),强化于明朝(科举制度到达顶峰也开始走向禁锢),废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相对公平的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历经近1300年。
西周至秦国前期,选官制度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贵族根据血缘,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地享受官职和俸禄(这完全是拼爹的制度),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秦国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斩获敌人披甲勇士一首级,则获一级爵位(公士),强力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但做为单一的选官制度却越来越不适应大一统后的和平环境。
汉朝秉承先秦制度,增加了察举制与征辟制提拔民间人才,却因选官大权被少数人掌握和被举荐者成为举荐者的附庸逐渐名存实亡。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根据士庶之分和门第高低,垄断人才、把持仕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寒门毫无出头之日,世族把控朝政,门阀盛行。
1904年确立了什么选官制度?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晰++显位。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隋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最好的选拔制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最好的选拔制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