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兴化上官河的历史和名字的由来?

上官河是流经兴化城东及城南市区的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要河道。自东门泊向东的水路为车路河,向西经长安大桥,沿原水泥制品厂南侧(今“金花园公寓”)拐弯往南由昭阳桥、五里大桥至陵亭阁(今临城镇老阁村)的水路则为南上官河,即南官河,古时称之为“南津”。   

千百年来,半村半郭的南津流域,水上舟楫穿梭,堤上绿树如烟;秀美的田园与繁华的市井融为一体,星罗棋布的名胜景观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和讴歌。   

自北宋至明代400多年间,兴化境内的丁溪、草堰、白驹、刘庄、小海等盐场生产的原盐由串场河经驳盐河(今蚌蜓河)进入南津,再经陵亭阁(老阁)向西至高邮、扬州,向南至海陵(今泰州);而行往兴化城区的船舶,则由串场河进入车路河经南津抵达。 此外,由海陵(今泰州)、扬州及江南、安徽等地区前往兴化、盐阜的商船、客船和官船也经过该水域,故南津水道十分繁忙。   

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至1130年),因战事需要,兴化设立了驿政铺递机构,利用绵延30多华里的南津河东大堤建成“南塘”驿道,用快马传递官府文书、军事要件。 这条古驿道浓荫蔽日,逶迤南去,由兴化、五里亭、八里铺、贾庄铺(今开发区魏家庄)、孟家窑铺(今开发区胥家、宦家一带)至河口铺驿与高邮驿站交接。   在驿道所经过的八里铺(今临城镇八里村)东侧“蒯墩”上,蓊蓊郁郁的树丛掩映着一座十分高大的荒冢,这便是被誉为一代“兵仙”的“兴汉三杰”之一韩信麾下的谋略家蒯通墓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芜湖镜湖公园步月桥的来历?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南宋状元张孝祥罢官回到故乡芜湖,捐出良田百亩,汇而成湖,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成湖之后,张孝祥将其命名为“陶塘”,以表达其追随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之情。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南宋状元张孝祥罢官回到故乡芜湖,捐出良田百亩,汇而成湖,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成湖之后,张孝祥将其命名为“陶塘”,以表达其追随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之情。

如今的镜湖公园,位于芜湖市区中心,是城市最美的风光带。由大、小镜湖两部分组成,其中大镜湖又名“陶塘”,小镜湖原名为“汪家田”。而步月桥正位于大、小镜湖之间,点缀着美丽的镜湖。

步月桥的前世今生

步月桥原名“柳阴桥”。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芜湖关道宋镕在镜湖当中建起一土堤将湖水隔成两半,堤中建“柳阴桥”,在南段建“留春桥”,后又在留春园的东边建起一座“春在桥”,为镜湖增添三道靓丽的风景。

随着历史的变迁,“留春桥”与“春在桥”被毁,只有破败的“柳阴桥”残存。后多次改造重修,民国时期,改名为“大新桥”。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中记载:大新桥,在镜湖堤中间,亦名柳阴桥。

随着历史的变迁,“留春桥”与“春在桥”被毁,只有破败的“柳阴桥”残存。后多次改造重修,民国时期,改名为“大新桥”。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中记载:大新桥,在镜湖堤中间,亦名柳阴桥。

新中国成立后,芜湖市政府对镜湖景区进行修缮,1953年将汪家田的淤泥清除,扩大了镜湖湖面,形成大小镜湖。两湖之间的堤路修建石砌墩台,上面铺上钢筋水泥板,成为了一座水泥平桥,行人和车辆均可通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状元堤的历史和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状元堤的历史和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有谁知道兴化上官河的历史和名字的由来 状元堤的历史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