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有哪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舍身求法的人?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

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

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白居易的梦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为白居易十六七岁时所写,当时他拿着自己所写的诗去拜谒大文豪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名字时便调侃道’长安米贵,居恐不易”,而当他读完这首诗后,便被白居易的才华所震惊,脱口而出‘有句如此,居易何难“。

01

少年天才,刻苦读书

他年少天资聪颖,五六岁学写诗,九岁就能辨别声韵。他的学识并不只是天赋的支撑,还有其发奋图强的毅力。

白居易从小就四处奔波,躲避战乱,备受艰辛。家中突发变数,父亲的去世,使得家中顶梁柱塌了,这就意味着经济来源没有了。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养家的重担不得不压迫着白居易,莫欺少年穷,摆在少年面前的选择,唯有入仕。

他勤于读书,废寝忘食,三更眠五更起更是常态,读书读到口生疮,手出茧。因长期熬夜看书,眼睛受损,眼前时常出现小黑影。不到三十岁,就白了头。

02

进入仕途,心存百姓

皇天不负有心人,二十九岁的白居易中了进士。后任翰林学士,他一生创作三千首,前半生多为讽喻诗,心存天下,关注民生,敢于谏言,因此也得罪了不少权贵,遭受排挤。

《观刈麦》和《卖炭翁》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方面体察民间疾苦,一方面抒发政见和政治抱负。任职期间兢兢业业,把人间疾苦,官员++,都如实反应。这些诗歌便成为他的剑,不断为百姓谋福祉,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

母亲丁忧,女儿夭折,为此守孝三年。三年后回朝,虽升至五品,却也是闲职。但仍然上书谏言,广开言路。如此好官,实属难求。

卖炭翁中形象地写出卖炭翁运炭艰辛的句子?

答:卖炭翁中形象地写出卖炭翁运炭艰辛的句子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商妇飘零的典故?

“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难,百年岁月感慨多”。这是一副题咏白居易和他写的《琵琶行》的对联。

《琵琶行》描述了白居易和友人在江边舟中遇见了身世凄凉的琵琶女。琵琶女一曲琵琶动人心魄,个人纷纷赞叹,然而“座中泣下谁最多,”只有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体现了白居易和琵琶女(她是“老大嫁作商人妇”,所以在此被称“商妇”)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当时,白居易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被贬到偏远的江州做司马,所谓“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心中十分苦闷,恰恰和琵琶女的遭遇相似相近,同病相怜。

下联写的就是白居易被贬的“英雄落魄”,然而就恰恰是他的“落魄”,导致他完成了杰出的诗歌创作《琵琶行》,所以令后人既辛酸又欣慰,感慨良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居易的辛酸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居易的辛酸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白居易的梦想,白居易的辛酸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