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是哪里的风俗?

是流行于陕西关中多地的一种民间习俗,而在大荔县沙苑一代较为盛行,在解放前和到了五六十年代,每年在元宵节准备闹社火之前,一般先由几个热心并懂行者私下串通"社火头",再组织人力到邻社去挑战,民众称之为"烧腾"。

其方式为:一是敲锣打鼓,俗称"乱砸",敲得对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若对方还无反应,便加强锣鼓阵容,甚至配上喇叭铜号,车拉堂鼓、抬铳扛枪,进行无休止地"挑逗";

二是抬芯子,粗略装扮成《三娘教子》《海瑞训虎》《杀狗劝妻》等戏剧造型,"糟蹋"对方,故意"惹恼"对方;

三是倒骑驴,丑角装扮,口中念念有词来"++"对方;

四是拉牛犁其街道,百般相激,恣意"挑衅";五是一行人穿白戴孝,打白灯笼,街头烧纸钱,哭三爸,哭四舅,有所指地叫喊"人死完咧,耍不成了!"

六是由主办社派人打出五色旗,在旗杆悬挂上洋蜡、打气筒、牛笼嘴、马叉子、红白萝卜等物,到邻村去游街,接着骑马到各村的墙头拔社旗,强迫参与。用这几种"烧起"方式,让对方或者外村爱耍社火的人纷纷响应,出钱、出物、出人一起耍社火,如见这些不文明的烧社火再也没有了,这已成了过去传统"烧社火"旧习俗和老话了。

社火起源于哪个省?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西北地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等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

社火是什么民俗?

社火(Shehuo)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西北地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等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包括哪些?

社火根据其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斗打表演。主要的社火种类,有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


社火节目表演有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

 1、青海高台又称“抬搁”及“高会”,将10岁以下儿童固定在2至3米高的特制台架上进行表演。 素有“空中戏剧”之称,传承600余年。 

2、高跷,也叫高跷秧歌

闹社火的来历及活动?

  相传,早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没有房⼦住,不是住在树林⼦⾥,就是挤在⼭洞⾥。那时候,⼤⼭⾥,平川上,天天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们躲⼜没处躲,打⼜打不过,天天都有很多⼈被野兽吃了。特别是进⼊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由于天⽓寒冷,⼭上没了⼩动物,地⾥没了庄稼,那些野兽就更凶啦,见着⼈就吃。

  为了过上太平⽇⼦,⼈们就凑在⼀块⼉出主意想办法,慢慢地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为了争夺地盘,抢夺⾷物,经常互相残杀,今天你吃掉我,明天我吃掉你。只要狮⼦、⽼虎,豹⼦⼀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叫,所有的鸟就像吓破胆似的,连翅膀也张不开了。

  于是,⼈们就开始模仿狮⼦的吼声造了⼀个锣,模仿⽼虎的啸声造了⼀个镲,模仿豹⼦的叫声造了⼀个⿎,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个笛⼦。每当逢年过节,飞禽⾛兽蜂拥⽽来的时候,⼤家就拿出锣、镲、⿎、笛⼦来,吹吹打打,⼜蹦⼜跳,⼀直闹到天亮。飞禽⾛兽远远⼀听,认为⾃⼰⼜闯⼊了狮⼦、⽼虎、豹⼦和风凰的地盘,⽆不吓得狼狈逃窜。后来,⼀代代传下来,就成了⼀种习俗,这就是正⽉⼗五闹社⽕

         “社”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社火的活动,最早从西北地区青海甘肃陕西等地方流传出来,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都是社火的风俗,是中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海习俗社火舞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海习俗社火舞狮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社火起源于哪个省,青海习俗社火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