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五里桥风景介绍?

安平桥(五里桥)景区(AAAA) 

安平桥,长约5华里(约2.5公里),又称五里桥,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桥。它横跨在晋江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连接着当时晋江人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梦想。

“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如一条长龙横卧于粼粼清波之间,弯弯曲曲,向远方伸展开去。人站在桥头,才能稍微望见第一个小亭。桥上共有五座亭子,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两头各设“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左右亭子向水心亭(又称“泗水亭”、“中亭”,安平桥中央的亭子)依次对称。水心亭坐北向南,内祀观音、关帝、韦驼,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来这里祭拜。亭内石柱上镌刻有“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这一气壮山河的楹联。

水心亭(俗称中亭)

安平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能够完整地保留至今,是中国造桥历史上的奇观。正因如此,也引得历代的廖仲恺、弘一法师、丰子恺、郭沫若等重量级的文化名人在此驻足,留下与景色相互辉映的诗文墨宝。

智慧的工匠

安平桥前后历时14年建造而成。桥体由花岗石、沙石构成,桥面由5到8条石板铺成。单是桥面上的石板至少就得上千块。有族谱记载,这些铺五里桥的巨大石板是从大佰岛、金门岛海运过来,一块都有几吨之重。如此庞然大物,在古代没有机械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运输?原来,工匠们匠心独运,利用潮汐的涨落来控制运载石材船只的位置,把一块块石板架装上去,砌造而成。能用大量笨重的石块建成第一长桥,且360座桥墩根据各处水流速度的差异,分别设计成双头尖的船筏形、一头尖一头方的半船筏形和两头方形的三种形式,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生吴死赵的出处?

   “生吴卒赵”是晋江市安海镇安东村委会星塔村的民俗,俗称“生吴死赵”。

       根据星塔村吴氏族谱的记载:他们先祖叫赵仕道,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7世裔孙,约700年前由晋江青阳卯浦迁居至安海星塔。相传,宋末元初泉州一些赵氏人为了躲避战祸,纷纷易姓。赵仕道的子孙也在那时跟外公家,改姓吴。

       另据《晋江文史资料选辑》所记:“仕道公随母吴氏往外祖永宁,而幸免于难。而从外祖之姓。故仕道公为感念外祖救命之恩,逝时嘱子孙后代生于吴,卒时木主归赵,以永远怀念两重关系。”

       村里有男子去世了,出殡队伍时最前面的大灯上写着“吴氏”,送殡队伍返回时,则是书写“赵氏”的大灯在前。而死者的墓碑上、“木主”牌位、族谱录入都恢复“赵”姓。活着的时候以“吴”为姓,死后恢复“赵”姓,这就是“生吴卒赵”。

生吴死赵是出自《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一段故事。故事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为争夺义乌(今浙江义乌)的故事。

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争夺义乌,吴国大夫孙武主张以水战为主,而越国大夫范蠡主张以陆战为主。最终,吴国采用了孙武的策略,最终大胜越国。在此战中,越国将军赵襄子战死,吴将军伍子胥则被流放。故有“生吴死赵”之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海著名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海著名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晋江五里桥风景介绍 安海著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