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烈谥号?
谥法有很多种版本,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说法,烈属于上谥,“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简单说,谥号为“烈”的人(谥号并非只有帝王才有,诸侯、有地位功业的大臣都可以有,甚至还有“文中子”(隋朝人王通)这样的“私谥”)应该在其一生有文、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或者为扩大海外影响作出巨大贡献,或者对民生有巨大帮助,或至少在仪表风度上给属下留下深刻印象,等等。
“烈”在古代汉语中最初的意思,是“业”的通假字,“事业、功业”最初也写作“事烈、功烈”,因此谥为“烈”的人一般都要求功业不凡。比如战国时的赵烈侯(赵籍),是赵从晋国家臣升格为诸侯的关键人物,在位期间开疆拓土、保境安民,打败劲敌中山国,并将都城从行动不便的中牟,迁到了易于进取的邯郸,从此奠定了赵国作为战国强国的基础;韩烈侯韩取在位期间国势强盛,屡屡战胜郑国,为最终灭郑迁都定下基调;楚考烈王熊在位期间攻灭鲁国,让一度因白起入郢趋于没落的楚国为之一振……汉朝卫青谥号为“长平烈侯”,他本人是善终,这个“烈”同样是“功业”之意。
进入帝王时代,“烈”最初的含义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最初获得这个谥号的不论是否皇帝,基本上都是赞美其文治武功的原始意义,如刘备谥号汉昭烈皇帝,这个“烈”就是歌颂其“恢复汉统”的“功业”,而不是讽刺其在夷陵之战中碰得头破血流然后活活气死“变成烈士”.。
朱棣功臣排名?
陈亨,明朝悍将,骁勇善战。1355年,陈亨追随朱元璋起兵,攻取南京,横扫江浙。1368年,陈亨追随徐达北伐,驻守东昌,击败元军数万,威震山东。此后,陈亨驻守大宁,在“靖难之役”时出兵攻打朱棣,牵制燕军。

1400年,朱棣率兵攻打大宁,68岁的老将陈亨出兵北平,中途被击败,投降燕王。陈亨投降,大宁门户洞开,朱棣顺利拿下城池,得到了宁王的8万兵马,以及两三万蒙古骑兵,具备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史载:“亨等帅众降。成祖尽拔诸军及三卫骑卒,挟宁王以归。自是冲锋陷阵多三卫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陈亨骁勇善战,追随朱棣后作战更加勇猛,所向披靡。可惜,陈亨遇上比他更厉害的大将平安,济南之战、夹河之战,陈亨身受重伤,不治身亡。朱棣靖难成功后,追封“泾国公”,儿子陈懋承袭爵位,世袭罔替。
谭渊,明朝悍将,作战勇猛。1399年,谭渊率一千兵马设伏,用茭草蒙住头部,潜入水中。杨松、潘忠率兵增援雄州,大军经过月漾桥后,谭渊率兵夺取桥梁。
接着,朱能、张玉、丘福率兵与潘忠、杨松厮杀,将南军击败。杨松、潘忠率兵撤退,谭渊早已占据桥梁,南军无路可退,军心不稳。谭渊乘势攻杀,数千南军覆没,杨松、潘忠成为俘虏。

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谭渊都身先士卒,击败李景隆。1401年,朱棣与盛庸在夹河决战,谭渊看到南军的阵型在变化,立刻率骑兵冲杀。南军悍将庄德不甘示弱,手持大刀迎战,谭渊不敌,阵亡沙场。
郑和,明朝大将,姚广孝的徒弟,足智多谋,善于指挥水师。1399年,郑和追随朱棣起兵,作战非常勇猛,还很有谋略,深得朱棣赏识。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郑和主管航海,七次下西洋,将明朝的国威传播域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谥号武烈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谥号武烈的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