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有哪些民俗?

海安节庆习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上元节。“十三上灯,十八落灯”,这期间为灯花期,正月十五为其++。农家于此期间,以竹竿高挂纸糊的红灯笼(上盖雨笠),于每晚点燃,祈求丰年。灯期内普遍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

立夏节:农历四月六日前后为立夏节,家家煮食鸡蛋,戒坐门槛,午饭必备韭菜炒鸡蛋,曲塘一带则不睡午觉,以防疰夏。男女老幼要于立夏日称体重,妇女则头上戴皂角树叶或瞌睡草。立夏前后麦子刚成熟,有用嫩麦磨制糌粑(俗称“冷嫩”)尝新之俗。

传说习俗——饰物:

旧时,儿童项间戴银项圈、银佩锁,腕间戴手镯。男童一只耳朵戴坠,女童幼稚年两耳即要穿孔,戴耳环、耳坠。少数男童还穿鼻孔戴驹儿,意为防其夭亡,部分女童亦如此,到结婚出嫁时才除去鼻驹。个别人家有惯宝儿怕养了收不住的,用棺材底钉打制铁项圈(又称“底钉项圈”)以藤包缠,让小儿佩戴。成年妇女戴金、银戒指,发饰有金银簪、钗和珠花等。旧时戴戒指为辟邪,并说有固体等特殊功能。“文化大革命”期间,戴饰物者几乎绝迹。80年代后,女子重新流行佩戴项链、戒指、手镯、耳坠(环)或嵌宝石的金饰;成年男子中亦有部分人戴金戒指,乃至金项链。

穿着习俗——发型:

民国时期,妇女未出嫁的“额前梳刘海,后拖长辫”;出嫁后一律开脸梳髻戴发网。知识女性多剪遮耳齐肩短发,俗称“二道毛”。男子剃和尚头、分头和平顶头。儿童惯宝儿一般留胎发,前面剪桃儿头,脑后留尾巴,或剃“马盖头”(中间全剃,旁留发)。下河渔民为使小儿长寿,多让其留胎毛,一般数岁剃去,有的到成年时才剃去。建国后,发型变化较大,妇女除老年外已无人梳髻。女子出嫁前后发型无特定要求。男性除老人以外,很少有人剪和尚头。除此,男女发型与他地无异。近年来烫发的亦较多。

南通的春节习俗?

南通的春节习俗,浙江温州海安习俗

一、蒸馒头蒸糕

在南通,过年的第一个++是蒸馒头蒸糕。

过去,一家不做上百来个馒头,就好像这个年过得没气氛似的。馒头有实心馒头,兜心馒头,还有切成片晒成的馒头干儿。

南通不少地方流行蒸“大糕”,没冰箱的时候,浸到放了明矾的水中,不开裂,也不霉变,可以吃上好几个月。

南通的春节习俗,浙江温州海安习俗

二、年前换符贴门神

南通的民情风俗,过年的时候,基本上不问城里和乡下,老百姓要图顺遂,要想发财,都要贴门神。贴的最多的:左边贴的是秦叔宝,右边贴的是尉迟恭,门框上还要贴上“红绿招财”。

南通的春节习俗,浙江温州海安习俗

三、祭祖“烧经”

除夕,到中午就开始祭祖了。南通人把祭祖叫“烧经”,供桌上要摆鱼、肉、蛋和豆腐四样供品,外加一碗满满凸凸的大米饭,还要放酒杯和筷儿,不管城里乡下刬是一样的,是对过世亲人的一种缅怀和追思。

南通的春节习俗,浙江温州海安习俗

四、除夕守岁

“守岁”是古代传承下来的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团圆饭过后,看看春节文艺晚会。等到半夜的时候,点烛烧香,还要放炮仗,迎接神仙下界,叫“迎天地”。在铺天盖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岁除去,新年到来。

守岁完,当然也有好多的忌讳,例如不准随地倒水,不准说不顺遂的话等等。

南通的春节习俗,浙江温州海安习俗

五、吃荠菜豆腐

大年初一大清早,小孩子会收到压岁钱。

早餐的内容有讲究,除了吃颇具南通特色的“野鸡丝”外,一般还要吃汤圆、红枣茶,如皋海安一带还要吃点芋头。南通还有初一吃荠菜和豆腐的习俗,谐音“聚财”、“兜富”。

南通的春节习俗,浙江温州海安习俗

六、初一开始拜年

拜年是南通人过春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过了初一开始走动。一般初二拜舅舅舅母,初三拜姑父姑母,初四是姨父姨妈;初六拜岳父岳母。稍微远一点亲朋好友,可以一直拜到正月十六,叫“拜晚年”。拜年的时候,现在不管辈分级别,不要跪拜磕头了,简化成双手作揖或者握手,或者干脆就是嘴上说点“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早生贵子”等等吉祥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浙江温州海安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浙江温州海安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南通的春节习俗,浙江温州海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