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历史是属于南海吗?

不属于

芳村以前也属于一个区,2005年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芳村(Fangcun)在广州西南部,珠江西岸,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荔湾区西关地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南海平洲相邻;西与南海盐步、黄岐接壤。总面积46.2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3年)。芳村原称“荒村”。明末清初,遍植花果,四野芬芳,遂谐音改名芳村。

属于

芳村地区分属南海、番禺县管辖。

即花地河以东之上、下芳村、白鹤洞等属番禺县;

花地河以西之石围塘、秀水、海北、海中、海南等属南海县。民国10年(1921),广州建市。

市政厅下设公安等局,公安局下设区署、分署

广州中大布料市场是谁创建的?

位于海珠区新港中路中山大学正门对面的中大布匹市场,有着20年的发展历史,至今已形成了中大纺织商圈。你好: 这个商圈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壮大了自己,还带动了海珠区纺织产业以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海珠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发展到现在,中大布匹市场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纺织品交易中心,涵盖了40多个大大小小与纺织产业相关的商场,里面的商户超过1万家。而据不完全统计,该商圈每年的成交额达250亿元。。。。 这里有详细的介绍:

http://www.gzzxws.gov.cn/gxsl/zts/ggkfssn/200905/t20090522_12303.htm

禺北四大名祠?

是指广州市海珠区的四座历史名祠,分别是:草堂陈氏祠、揽月楼李氏祠、蟠龙章氏祠和省城杨氏祠。

1.草堂陈氏祠:草堂陈氏祠位于珠江北岸的荔湾区,始建于清朝中叶的咸丰年间。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著名。陈氏祠是一幢典型的岭南民居建筑,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和西洋建筑手法。陈氏祠内保存了众多的文物和历代的家谱,是珠江三大名祠之一。

2.揽月楼李氏祠:揽月楼位于广州珠江北岸的荔湾区,是广州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幢明代古建筑。创建于明代中期,建筑风格为明朝民居的“飞檐翘角”的形制,具有典型的中南半岛的建筑特点。李氏祠作为广东五大祠堂之一,其规模和建筑风格也令人叹为观止。

3.蟠龙章氏祠:蟠龙章氏祠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广东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祠堂之一,也是广州四大名祠中规模较大、建筑风格较为独特的祠堂之一。蟠龙章氏祠建筑风格古朴、精美,被誉为珠江三大名祠之一。

4.省城杨氏祠:省城杨氏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环市东路上,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杨氏祠是一个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遗存,它不仅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学问、艺术、建筑和艺术的瑰宝。

人民桥的来历?

  广州人民桥  人民桥位于中国广州市,为跨越珠江两岸的一座桥梁.

  其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大桥全长701.2米,主桥长182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519.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步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

  民国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民国24年(1935年),工务局亦进行筹划并选取桥式,但桥未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江南岸工业发展迅速,海珠桥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1965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建工部批准兴建人民桥,同年11月4日正式动工,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车.1984年在人民桥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桥疏导车流.1988年在人民桥北端,建成东、北、西3条匝道,分别连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旧东桥.2000年在人民桥东侧建内环路,及拆除桥北三条匝道. [编辑本段]深圳人民桥  东门老街解放路和电影大厦旁边有座人民桥.

  人民桥就是古时的惠民桥.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新安县志.地理》记载:“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凡遇雨海潮涨,往来维艰,更有不知深浅,动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巡检廖膺庞建造古桥,名曰‘惠民’.”

  惠民桥下,是源自布吉笔架山的深圳河,流经渔民村、赤尾村、沙头村,入深圳湾大海.300多年前官富(今深圳罗湖、香港一带辖区清朝为官富司)巡检司廖大人,在这条河上建了这座惠民桥,着实惠及乡民,为子孙后代造了福,遗憾的是廖大人造的石板桥,那时只能过人,过不了八人大轿,更过不了马车,后人把石桥拓宽两边成木桥.再后来木桥过得了县太爷的轿,过得了马车,但载重不成,仍然过不了汽车,后人的后人只好再次改建成水泥钢筋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珠北路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珠北路的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芳村历史是属于南海吗 海珠北路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