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的由来?

常熟地名的由来: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始建常熟县,县治在福山镇,因境内原湿异壤,虽水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故名常熟。

《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苏州府志胜》卷9载:《舆地广记》云,梁大同六年(540年)分置南沙、常熟二县。是时累岁丰稔,谓其土沃,故以名县。

又清光绪《常昭合志稿》卷9《水利志》载:常熟县高乡濒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资灌溉,而旱无扰;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而涝亦不为患,以故岁常熟,而县以名焉。

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禅让王位奔赴南方,建勾吴,常熟为勾吴北境。

春秋时属吴国,秦汉时为会稽郡吴县北境,三国属吴南沙乡及虞乡,至西晋太康四年(283)以虞乡建立海虞县,此为常熟建县之始,海虞城址即在现在的古城区。

东晋时划海虞县西北境的南沙乡设立南沙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将南沙县改名常熟县。

隋开皇年间,并海虞县等入常熟,并以常熟升为常州,未几,常熟复为县,属苏州。

常熟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江苏省的南部,濒临长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

常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即有人类在此生存繁衍,在夏、商、西周时期,这里为古扬州的属地,在东周时期,先后属于吴越两国。

至南北朝时期,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得名常熟。

为什么要了解常熟的历史?

了解常熟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发展。通过了解常熟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常熟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的机遇。

同时,了解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常熟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常熟,增强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常熟历史多少年?

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

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扬州属地。商末(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武王灭纣后(公元前841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公元前156年~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建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郡,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吴国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虞乡升为海虞县(因县境东临沧海而命名),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海虞、兴国、海阳、前京、信义等县并入常熟县,隶于苏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常熟历史文化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常熟历史文化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常熟的由来_为什么要了解常熟的历史